1957卓别林经典喜剧《纽约之王》BD1080p.中文字幕


纽约之王海报

名称:纽约之王

别名:一个国王在纽约 / 流亡皇帝 / 纽约王 / 王在纽约

主演:查理·卓别林 / 玛克辛·奥德丽 / 杰瑞·戴斯默德

导演:查理·卓别林

地区:英国

年份:1957

语言:英语

时长:110分钟

纽约之王剧情介绍

夏洛克国王因为国家发生了革命而被迫跑到美国纽约寻求庇护。刚到美国第二天,他的属下就把他带来的所有财产全部掠走,国王转眼间一无所有了,正在国王失意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很快答应陪她出席一个晚宴,可国王没有想到,眼前的姑娘其实是一个著名的电视主持人,而他,马上成为了一个“广告明星”……

纽约之王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纽约之王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纽约之王豆瓣热评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2011-04-12

    后半截几乎看不下去,有点失望,笑点不密集,政治问题没劲,电影语言退步,舞台感太强。开始时对摇滚乐、黑色片、有声电影和西部片嘲讽一番。真人秀里的广告。。想起trueman了吗?整容的笑点比较超前。

  • 赱馬觀♣2010-08-17

    纽约之王≠一个国王在纽约。前者为地主,适配费拉拉那片,后者仅指路过而已。不能凭着汉语的精练就随便地四字以蔽!……片中,美女广告专家在聚会现场暗设摄影机,意蹭流亡国王热点插播商业广告。席间,先借“空气太闷”的话题带出了“腋下除臭液”,再借哈姆雷特独白与演员自信带出了保持口气清新的“牙膏广告”。国王始终一头雾水,不知自己正遭利用。此桥段疑似唐伯虎与华夫人双双突然跳出圈外购物直播的构思出处?无厘头尺度允许演员不必铺垫即可随意跳进跳出。卓别林则自我设限于事出有因的现实逻辑情景,管控了夸张力道,强化了讽刺效果。……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292102011/

  • 四相公2013-10-26

    电影分2部分:第一部分是滑稽讽刺剧,嘲笑现代的美国生活,特别是电视的兴起,这部分没有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观点。第二部分,从遇见天才小孩开始,意识形态的味道浓厚起来,虽然其中插入了两个喜剧噱头,一是整容,二是小孩和调查委员会。单从剧情或寓意层面上分析此片都显得薄弱了一些。

  • 思考的猫2009-11-23

    当卓别林用这样一部电影表现麦卡锡主义的荒唐和对孩子思想的戕害时,他身上也有了超越电影导演,演员之外的伟大。

  • 握不住的灵魂2012-12-27

    借一个小男孩的口说,“我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讽刺当时美国西部片、爱情片,讽刺商业文化,广告桥段在后来的楚门的世界中也有使用,他在美国发迹,又因政治被美国驱赶。“我永远仅仅只是个小丑,但这也让我的灵魂,得以凌驾于所有那些政客之上。” 拍摄时间12week。

  • 地位低2011-04-21

    故事有些松散,卓别林习惯性的对着镜头说话,还有那个小男孩完全不会演戏

  • probe2020-11-21

    精神矍铄到对年轻女士还能那么冲动,真看不出来卓别林已是68岁年近古稀了。他最后一次演出的作品,好似对自己后期人生历程进行回顾后的一个自我总结,前国王的角色身份既象征了他在电影界曾经的辉煌地位,也在表明他依然保留的姿态雅度。半部分主要讽刺了当时资本主义文化世相的新发展,作为默片全盛期最关键贡献者之一的他,就曾经对有声片过渡艰难,而到了50年代,电影本身也开始没落,他又对电视媒介的问题现象具有前瞻性的敏感思考,算是最早呈现并批判电视媒介娱乐至死现象的先驱者之一了。而从他儿子所扮演的角色出现后,批判内容就逐渐过渡到对麦卡锡主义上来。影片上映也正值麦卡锡主义退潮,麦卡锡本人刚去世半年后,通过这个童言无忌的孩子之口,直接控诉了自己亲身遭受迫害的所谓理由,具体过程,及流亡后果。痛斥了告发文化对人心的戕害

  • Cloud-D-Zoro2016-10-10

    4.5。麦卡锡主义下的美国。国王走出影院后,说道“舒服多了,没那么吵了。”;餐厅内,在乐器的助兴下,妨碍了国王与服务员的言语交流,导致使用肢体表达。皆在妙讽有声片。与三支预告片的使用效果相得益彰。广告植入、媒体跟拍-商业化。借由孩童之口披露政治诉求。喜剧演员表演-回顾默片。

  • 十一伏特2019-03-09

    卓别林最后担当主演的影片,意外的很有意思。一个避难国王逃到纽约,片名直译为《一个国王在纽约》更合适。前半笑料更集中些,与广告女郎的邂逅,讽刺电视传媒业的无孔不入和传播热点的不合常理;影院里的三段预告片也在讽刺B级片的各种下限胡闹。后半段突出一个满嘴各种「主义」思想的孩子,向麦卡锡主义开火,借孩子之口说出卓别林自己的观点。PS:那个孩子恰恰还是卓别林的儿子扮演。

  • pabu2013-04-22

    卓别林被FBI老大胡佛调查多年 本片后半部分也彻底也是在表述他对麦卡锡主义的看法 作为晚年作品 欣慰的是卓别林还是在这个话题略微严肃的电影里不停穿插着他喜剧之王的影子 那经典的缩手笑还是那么熟悉。。

  • juanjuan192011-08-16

    在19号里看了一小半,没认出是卓别林啊……不过开始想看他的电影了!2011-05-27 唉唉 2011-08-16

  • 戎夷先生2012-06-06

    开始看各种卓别林。舞台春秋让人感到卓别林的成功转型,这部,,,好像又回去了。。。。卓氏涉及政治的片子我都不喜欢,说教味太浓,大部分想把盐搅在汤里的人,都只是让盐浮在了汤面一层,第一口喝下去太咸,第二口又太淡,真是难调和。喜剧部分偶露早年灵光,但故事总体还是太弱了。

  • godannar2015-05-08

    仅仅过了数年,一个高贵的人便再也无法寻得栖身之地——无论戏里戏外。但反过来看,这份高贵正因蒙尘才显出真意。他不再是考克多笔下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又或许从来都不曾是……

  • Seven2014-01-28

    没认出Chaplin。好忧伤的故事,其间还是有很好笑的地方。重点是那个熊孩子,小演员名叫Michael Chaplin,跟Charles Chaplin有关系伐?

  • 安小安2010-08-21

    摩登之夏@百老汇MOMA电影中心/时光网

  • 七色潜水艇2012-04-23

    卓别林的后期作品,刚开始竟然认不出哪个是卓别林,风格也和较早期的作品大相径庭。发现那个年代的女人都很漂亮很有气质。

  • (°_°)2013-01-05

    没有胡子拐杖大头皮鞋,他依然是卓别林....

  • 孤岛影者2020-03-08

    卓别林导演的最后一部黑白电影,也是其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标致着卓别林时代的终结。在经历美国麦卡锡时期的迫害,被取消自由来往许可后的作品,从中可见卓别林本人对美国体制的批判,甚至用戏谑而挑衅的喜剧色彩向他们喷水,当然还有对当时电影现状的部分讽刺。他亲自进行哈姆雷特的表演太过精妙,是对萤幕进行大吼;他亲自与那位历史神童对戏,也巧用其口进行表达。PS:这部卓别林部分镜头能看出为什么找唐尼出演其传记了!

  • LoudCrazyHeart2018-09-10

    讽刺美国广告利益至上,整容手术后遗症风险太大,共产党等梗。国王未必是个好人,但还是有好心的。

  • 微笑迦朵2011-10-18

    以前,贵族是贵族,现在,贵族是可以卖得贵的一族。

  • 秦诺诺2011-02-20

    很犀利的讽刺,相比于凡尔杜先生,这部影片更具有卓别林的风格,卓别林在此部影片中大大的发泄了一番,哈哈哈,该死的无聊电影,该死的电视广告,该死的麦卡锡主义。。。

  • 布谷卟咕2020-07-07

    words put in children's mouth... 几处抖包袱都很明显的有默片legacy;真人秀,tv ad始端,加上红色恐慌的背景,使得影片在现在看来内容更丰富。卓别林看的不多,但在the golden rush里面,女性也是要么嘲笑他,要么可怜他;这里出现的两个亲密关系的女人,一个利用/萍水相逢,一个是没有实质感情的妻子。也许太孤单。有一些很cynical的笑点,比如假书柜后其实放的是电视机,比如金句这些press是the curse of the 20th century.

  • 自由苍穹2012-07-09

    多处都触到了天朝的G点,差点没认出卓别林的扮相,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 stknight2020-05-19

    各种讽刺,媒体、商业、麦卡锡,笑点不多比较冷。那个小孩的表演倒令人印象深刻,原来是卓别林的儿子,可惜后来没怎么演电影了。

  • 火锅2019-10-11

    -why is life so complicated?-if not it would be very dull. political differences什么的还挺符合现在的我每天和外教的状态我俩没聊崩真的是奇迹 那个anarchist小朋友居然是卓别林的儿子?好神奇

  • Mr.Graceless2016-03-25

    卓别林大银幕谢幕作,向民主政体,各色电影,电视广告大开水枪!“Don’t forget your hat”真是个莫名的泪点,这顶戴了四十年的小礼帽,是时候摘下了。

  • 花城漓江2020-05-31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卓别林这部电影就为时事而拍。片中卓别林与小朋友(从演员表看,小孩叫“迈克·卓别林”)对话是精华。多年之后,人们对于美国那段荒唐历史已没兴趣提起,但卓别林的电影一直有人观看。01:40:08,中英法音轨,中文简繁、英法西葡字幕,mkv,981.2MB。中文配音大概有删节,不过也不影响了

  • 向日葵d兽2020-02-17

    电影分2部分:第一部分是滑稽讽刺剧,嘲笑现代的美国生活,特别是电视的兴起,这部分没有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观点。第二部分,从遇见天才小孩开始,政治形态的味道浓厚起来,虽然其中插入了两个喜剧噱头,一是整容,二是小孩和调查委员会。单从剧情或寓意层面上分析此片都显得薄弱了一些。

  • 陌上尘2015-08-01

    卓别林写与妻子的对话还是很真实生动的。他对美国经济政治教育娱乐的情况都有忧虑。

  • 伟大复兴2011-09-04

    卓别林为数不多的有声片之一,是部反击麦卡锡主义的作品。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在美国谈“共”色变。

  • 那一抹无名的红2019-09-11

    故事虽然完整,但看下来片段感很强,且很有目的性,电影像是完全沦为他的发声工具。或许也看得出他的反感并非都有来由,很多讽刺都是流于表面,并不能足以让人铭记而去反思。卓别林对国王这个角色的态度也颇为暧昧,并不立体。

  • 哇系扁扁2013-03-16

    依然很精彩,开头那段讽刺宽银幕的手法很搞笑。伟大的政治喜剧

  • 荒原2020-04-15

    就电影表达的思想极其诞生的年代来看,卓别林无疑是伟大勇敢的,其世界性的人道主义精神令人敬佩;但就电影本身来看,当某人将电影完全(请不要曲解我的本意,我说的是完全)作为倾诉自己被误解已久的政治立场的某种工具时,电影似乎也不能称之为电影了,即便他是卓别林。零散处的亮点其实不少:以夏洛克国王这一外来者视角对媒体与类型电影等社会百态所做的举重若轻的调侃、国王稀里糊涂地成为演艺明星一段或可视为最早的“楚门世界”。比起本片的主人公夏洛克国王,那个厌恶资本主义又在同时声称自己不是共产主义的早慧男孩更像是卓别林本人在电影中的化身,他的结局似乎也表明卓别林是想与当局和解的,但在那个以主义划分立场的极其狂热与病态的社会环境,这成了一种至死没有实现的奢望,将用来灭火的水在法庭上泼向法官是个再浅显不过的隐喻。

  • 王恒彤2009-12-07

    又是小时候的记忆经典。电动刷牙机和自动玉米棒那段笑喷了,肚子一直疼。

  • yyychang2014-01-08

    从无声到有声,讽刺依然是卓别林的核心表达

  • 我们敏熙2020-06-27

    A,#FIFF14NBCS#,虽然蛮杂的,但是亮眼处也不少。中段一出默片式的喜剧表演,而卓别林的角色却不能笑,颇为自讽。后段陡然成了白色恐怖下的政治惊悚喜剧,效果倒也不错。

  • 黎弦铮2018-05-06

    三星半,卸掉礼帽、胡子与拐棍的夸张造型,表现手法更趋向自然。有声片岂止是对默片最大的冲击,连电视也在向电影发出挑战,庸俗的广告穿插其间,观众只能被动接受。熊孩子真老成,敢为自由与民主鸣不平,拒绝洗脑,得说愤青要从小培养!想法很多,无奈岁月不饶人,片子予人一种神疲意倦的散乱感。

  • [已注销]2012-04-01

    后期严肃风格了,反映美国的社会问题,讽刺反共的力度不如萨特的《涅克拉索夫》~

  • etfhs2013-11-28

    结合卓别林当时的遭遇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电影中的用意!他对自己的想法非常执着,值得现在的导演和演员学习!

  • O型血2018-03-11

    在CCTV 9纪录频道看了一部关于卓别林的纪录片,但是没在豆瓣中找到,片名是喜剧大师的传奇一生。片中提到了很多他的作品,包括本片。

  • 低俗文生2020-12-05

    《一个国王在纽约》大师的荧屏谢幕作品,依旧加入了个人元素,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讽刺意味极浓,也批判了有声电影的某些荒诞和商业资本的广告植入。 有趣的是,这些批判和讽刺放在如今也依旧凌厉。 如果说《舞台春秋》是一部自传式电影,那么这部可以说是自传的番外篇。

  • 无涯子抵制修音2016-12-12

    挺好看的。。。Dawn Addams极具魅力

  • 姜乌归2017-05-22

    本来,在看过带强烈自传色彩的《舞台春秋》之后,我觉得卓别林生涯业已告罄,因此并未对本片抱太多期望。岂料本片观影感受居然还好过《舞台春秋》,片中对各种电影(黑色、有声、西部)和政治、文化形式(麦卡锡主义、消费主义)的讽刺绝对堪称卓别林电影之最!喜剧更像是讽刺的点缀而不是相反(9.1)

  • JeffLivorno2018-08-10

    卓别林始终尖锐的批判让他成为最伟大的电影人之一。对陈词滥调的类型片(笑翻)、电视(电视机置于书架中)、娱乐至上(疯狂的纽约)、广告、整形手术都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麦卡锡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卓别林之子的最后一滴泪令人动容。另:感叹大师确实年华不再,他终成为默剧表演的看客。

  • 阿尔特奈2013-03-16

    晚年的卓别林身上再也看不到夏尔洛的影子了,sigh~

  • 果樹2020-06-14

    虽然充斥了尽力的自反与跟上世代,但仍旧不时显现出乏力与脱节。

  • Kenny2016-12-04

    8.4/10,批判辛辣與直接,利用身份與行為上的反差造成最大的諷刺,貴族及獨裁者的身份,卻為人善良甚至天真對待事情,被人消費(資本主義)及紅色恐慌(麥卡錫主義),利用小孩的身份道出紅色恐慌的慌謬之處。法庭上以直接低俗的反擊政府(射水),這手法在"演出之夜"(1915)已使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