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瑞典9.0分剧情《秋日奏鸣曲》BD1080p.中英双字


秋日奏鸣曲海报

名称:秋日奏鸣曲

别名:秋天奏鸣曲 / 秋光奏鸣曲 / Autumn Sonata

主演:英格丽·褒曼 / 丽芙·乌曼 / 哈尔瓦德·比约克 / 莱娜·尼曼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地区:瑞典

年份:1978

语言:瑞典语

时长:99分钟

更新:2023-10-28

秋日奏鸣曲剧情介绍

夏洛特(英格丽·褒曼)是某乐团杰出的钢琴演奏员,她的女儿伊娃(丽芙·乌尔曼)是一名在农村社区工作的牧师的妻子,两人之间有一道深深的感情鸿沟,七年来不曾有过任何交流。在得知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后,伊娃写信邀请夏洛特来同住,两人都试着友好相处,却不免又将往事重提。伊娃怨恨夏洛特没在她童年时给予她足够的爱护,只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事业上,疏远了自己和另一个有高度残疾、只能发不清晰的音来与人交流的女儿海琳(莱娜·尼曼)。而夏洛特因为海琳与伊娃住在一起,加上丈夫的去世给自己造成很大打击,也是心情闷闷紧锁眉头。

秋日奏鸣曲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秋日奏鸣曲下载地址二

秋日奏鸣曲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秋日奏鸣曲豆瓣热评

  • 汪见殊2016-12-02

    我宁愿将海莲娜看作是伊娃的潜意识。爱恨交织的极致是一种失语症,能用语言组织起来倾泻的总是带着伪装,伊娃借酒宣泄用言语逼迫母亲时,海莲娜剧烈痛苦地挣扎着,母亲请求原谅伊娃不发一言时海莲娜叫喊着妈妈,过来!母亲逃跑了,伊娃低落沮丧看似平静,海莲娜喘不过气濒临灭绝崩溃,最后喊出的是妈妈

  • 37°22008-05-01

    褒曼的角色是她自身真实的写照,亦是伯格曼的,这两位瑞典最富盛名并且拥有相同姓氏的伟大艺术家,都为了各自的事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可怕的创伤与疏离,乌尔曼那时也与伯格曼劳燕分飞,由她扮演的女儿,对母亲的爱与恨,在我看来,兼是对伯格曼的。褒曼随罗西里尼浪迹天涯,在好莱坞沉浮多年后终于回到故乡的怀抱,这样一位瑞典巨星,居然是第一次出演瑞典电影,这与影片的“奏鸣曲”结构不谋而合,伯格曼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而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 陆支羽2012-04-04

    1.强烈的剧场感,及内心独白的外化。2.负罪与羞耻,红袍与丧服。3.以求望穿灵魂却重陷童年阴霾的凝视。4.永远心在别处。5.出于恐惧和自负才会相信有极限。6.萧邦的克制。7.你的气味很好闻但很陌生。8.你滔滔不绝,而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9.真实的我丝毫不会被爱。10.我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谁。

  • 西楼尘2018-04-29

    母亲在探望小女儿之前深呼了一口气,推开门扮演一个殷切母亲的角色。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仿佛只是去外地短暂演出归来。而这横跨了七年的鸿沟,如何消弭?母亲的角色扮演不了太久,她向来打发女儿自己去玩。人前多殷切,人后就多冷漠。她们就像钢琴上的黑白按键,最后才领悟,亲密关系乃世间最难的修行。

  • Parachute2009-07-09

    如果有人真实地爱我 也许我有勇气正视自己

  • 沁云2013-04-21

    乌曼和褒曼大飚演技不是重点。最温暖的色调,最黯淡的内心。台词简洁、尖锐、直达心灵深处。舞台剧式的独白、眼神与眼神的长镜头,伯格曼一定是痛楚和勇敢到了极点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不用说太多,一句看到人落泪,足够。

  • 不良生2016-08-05

    我们永远都只能是一个人,即使是与最亲密的人在一起,也会感到痛苦和孤独。

  • 哪吒男2018-01-07

    人生最无法控制的两件事:自我的才华和出身,从婴儿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二者就以命运的名义形塑着所有悲剧。而在亲情里,所有的解释、呼喊、疯狂、道歉,都是无用的。你的亲属关系,是你“天赋”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心打扰2012-10-10

    1.亲情无法一蹴而成,突如其来为了爱而爱的爱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女儿是个体,应给予自由和尊重,当然,更重要是发自内心的关爱;2.不断沉淀积累的感情鸿沟再也无法跨越,大声的宣泄也只是带来了一时的解脱,却无法得到挽救;3.秋日里的奏鸣曲再美也渗透着一股凄美和哀婉。

  • 米粒2013-12-14

    褒曼晚年有力的角色和作品(也是她和同叫伯格曼的大导的唯一一次合作),两个母女一台戏,完全可以搬至舞台的电影啊!两个人以中产阶级特有的文学性吵架方式(不看伯格曼不知道吵架还可以这样吵的啊)从天黑吵到天亮,积蓄多年的情感喷薄而出却并不是任何事情的解决⋯演员太好啦。弹琴那段最好。

  • 有未始有始也者2010-01-17

    女兒看著母親彈肖邦,她盯著她的臉,那表情在我心上扎了一個又一個窟窿,血噗噗往外冒,真疼。

  • ..浅色...2018-04-20

    在瞬间中,爱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本能。但破碎的关系中,时间一旦展开,没学习过爱的人只得为了维持爱的假相,不停扮演,在投入与抽离间被彼此识破。跟信仰一样,只有完全的相信才有不恐惧的机会。可惜相信是单向的,只制造自我的体验,不等于爱。

  • 欢乐分裂2013-11-17

    #重看#所有最深的伤害都只会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畅谈或忏悔过后,原谅不会发生,一切回到原点,冷漠继续冷漠,沟壑依然沟壑;大块橙色&红色与冰冷苍白的内心戏形成强烈对比,明暗光线&正反打,正面&背影;乌曼演技真好,不愧御用。

  • alain.proust2018-07-25

    姐姐的呼喊(近乎咆哮的控诉)与妹妹的细语(语焉不详的呢喃),后者可视为前者精神上的分身以象征恋母的本性,而伊娃已然只剩下恨意和愤怒;母女的两副假面,母亲生气的时候微笑,叫恨的人“我最亲爱的”,叫厌烦的人“亲爱的小女孩”,以爱的名义施行毁灭,用玫瑰中伤所爱之人,女儿则是佯装快乐,“因为我恨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如肖邦之音乐,不露声色的痛苦、短暂的解脱、解脱随即消失痛苦依然;依然是老伯克制冷静下暗流涌动的独幕剧式室内场面调度、振聋发聩且真诚内省得近乎内心独白的问询式台词、直接曝露人物情绪流溢的乃至显得狰狞扭曲面部大特写;尽管主题看似通俗浅白,但结合彼时戏外伯格曼、褒曼、乌曼的人生际遇来看,又添了许多别样的深意。

  • Lycidas2015-06-06

    镜头质感超凡,色彩打光简直美得一塌糊涂,拉大提琴那一场就像一幅构图完美的油画。从头到尾如同一场有限空间里的心理话剧,大段独白相当挑战演技,然而母女两人都是异常出色,这种情绪突如其来的爆发和内心的挖掘既是拷问也是自省,和解的不可能也早已注定。

  • 麦兜2014-09-01

    本片的艺术气质相当耀眼,从片名到结构,从故事到表演,从画面到台词,导演赋予了太多可资分析的样本。母亲噩梦惊醒后与酒醉女儿的对话,层次之递进关系,表演之精准程度,恍惚有种看心理惊悚片的错觉,揪心不已。

  • A。2013-08-23

    这或许就是我喜欢伯格曼的原因——描述至亲的亲人间的相互折磨。这种折磨以爱的名义进行,将母亲的痛苦变成女儿的痛苦,母亲的失败变成女儿的失败。有时候觉得,家才是最孤单的地方,正是因为共度了最长的时光,才看不清彼此真正的模样。

  • Virgil2018-12-25

    看得PTSD严重爆发。“她从未爱过任何人。她不会爱。”我也不会。作为我的第3000个“看过”标记,这部片实在太疼了,看得我一直想死,想停止存在,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够用“喜欢”的心情来看待它。但是它反映出的苦痛我全部明白,全部明白。不能爱已是小事,如果生你的人使你生不如死呢?忍不住又看,忍不住又哭,忍不住又想:还好不是在影院看,因为要在寂静的黑暗中无声地哭非常累

  • 二十二岛主2018-06-18

    上影节第10场百年伯格曼。女儿的不幸就是母亲的胜利,伯格曼用歇斯底里的争吵和极佳的室内戏调度,抛出了这个听上去令人匪夷所思的命题,但恰恰这种伦理悖论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只不过有了所谓的亲情纽带,使很多人回避去正视这一问题。到最后可能还是无解,但至少在大银幕上,有人展现过这就足够了。

  • 掉线2014-12-31

    【B】一对虚伪相爱又真实抗争的母女,除了一头一尾,其它全部是内景,镜头里女儿的脸总是在身后紧挨着母亲的脸,弹钢琴时女儿看起来居然比母亲还沧桑,痛斥母亲罪过时原本畏缩弱小的女儿又变得无比强势,母亲却一改之前的容光焕发,变得憔悴衰老。一老一青飙戏,英格丽褒曼完胜。

  • 远慕2008-07-04

    伯格曼说这部电影是他创作力枯竭之作,他对角色控制力的减弱恰好给了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尔曼巨大的发挥空间.显然她们成功了.那些放置于褶皱深处或穿骨入髓的情感和凝视,被他们演绎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 任晓雯2008-11-02

    阿尔莫多瓦的高跟鞋,也是处理母女情感,比起伯格曼的细腻,就差太远了。

  • 汪金卫2015-12-25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很惭愧,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伯格曼作品。也很幸运,能在大银幕看到如此佳作。体会到了什么叫“飚戏”。银幕放大了演员一举一动一蹙眉的神情,也放大了色彩与气氛。让观众跟着揪心,回味震撼。每个人都深受家庭的影响。一滩平静的潭水下,激流涌动。完美的观影体验(尽在小西天~

  • 小凯撒2013-10-11

    褒曼和乌曼实在太适合饰演母女了,两人敏感、紧张、激动的神情和含泪的眼眸都有同样的特质,令人心痛。

  • Derridager2017-07-30

    暖橙色调衬出温暖,可秋日过后便是冬天。暖橙色调还让人想起灯火,它见证着天伦之乐,但也记录着孤独无爱。性格养成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秋日奏鸣曲]贯穿伯格曼终生的家庭症结。这方是会让人恐婚的作品,谁敢担保组建家庭后能担负起一个或多个人的未来人生,我想没人能。

  • 冰山李2009-05-19

    8.7;你渴望母亲还是母爱?你想解决所有纠结还是只想争论?

  • 弓谷所長2018-12-10

    爱之深,恨之切。 母女两七年的隔阂,见面的第一刻互相寒暄,却背后谩骂。 当彼此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的时候,其实爱依然油然而生,明知道不该起伤害对方,但宽容总姗姗来迟。 整部电影是两个女人的情感对飙戏,靠演技撑起的电影剧情。 为什么一定要看伯格曼?到现在我仍然不明白。

  • 圆首的秘书2016-07-05

    意外喜欢。暖色、特写、大段独白,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曼的神级表演,以及极端残酷的家庭关系,让人感觉进退维谷,人生无望。《呼喊与细语》有类似设置,现在对看更懂些了。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多么需要心力的事情,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准备,生命就可能在时光中黯淡碎裂,无可挽回。

  • 与碟私奔2020-08-17

    “本片描写了一对久别重逢的母女在短短的一天一夜所表现出来的爱与恨的情感交替。在英格丽.褒曼vs/丽芙.乌曼珠联璧合的表演淋漓尽致表现了复杂微妙人类感情,尤其是母女关系。深刻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人们一方面渴望别人的理解,但另一方面却往往不理解别人。”——录自译制版影片导语。“除了妳自己妳是否了解过别人呢?妳成功的毁了我的一生,就像毁了妳自己一样。至于母女关系,这之间 感情 错乱 互相损害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混合物啊!母亲的痛苦要由女儿来承担,母亲一生中的挫折要由女儿来付出代价,母亲的潦倒和不幸要化作女儿的不幸,好像她们之间的脐带就没有割断过。妈妈,是不是女儿的悲剧就是母亲的胜利?……妈妈,我诚惶诚恐,妳心里就高兴?”

  • 十一伏特2014-04-17

    Ingmar Bergman & Ingrid Bergman 同一姓氏的两位伟大电影人的唯一合作,褒曼大荧幕演出的谢幕作,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她几乎全程说着母语。渴望被爱同时又害怕被爱,记恨着同时又牵挂着,其实电影本身已经清楚解释一切内容。导演和主演各自的经历双重投影交辉的浓重自传体色彩电影,却是最罕见的。

  • 煤十斤公爵2018-07-30

    “女人的不幸即母亲的胜利” 《秋日奏鸣曲》中黄色—白色—红色分别对应昼—午—夜,在夜晚,三者转化为两者的私密空间,戏剧才会真正的从暗流涌动的家庭聚会间展开,所有人都是持续受难且无法交际,但是最渴望交流的却是被疾病限制无法言说的Helena,她是母—女关系的一个隐喻,而交流的无能仅仅在一个正/反打镜头,在一个想象意义上的信件中实现和解,也即“上帝之境”

  • 焚紙樓2018-09-03

    柏格曼後期最佳。同為死者,母親的追憶源於舞台場景似的閃回,女兒的追憶卻來自現實的投影片;前者是僅只一次而永無重現可能的演藝,後者則是反反覆覆只圖彌留殘餘印象。這是死法的差異,也是追憶者價值觀的差異,這道橫溝註定了這對母女得經歷一場妳是我非的撕心裂肺。

  • 康报虹2018-06-07

    褒曼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刚做过癌症手术,她和伯格曼——这个和她拥有一个名字的导演处处不和,伯格曼坚持不给褒曼讲该如何去表演,于是摄影机记录下了褒曼的痛苦、愤怒和无力,这正是这部片子需要的、最真实的情感。伯格曼在《魔灯》里写道有一天褒曼对他说:“你知道,我现在是靠借来的时间活着。”

  • hahahalea2018-08-04

    本片Eva誠實殘忍,萬箭齊發,老媽Charlotte怎招架得住? 看完才發現老媽原來是Ingrid Bergman…… 想記得Charlotte轉述Leonardo說的sense of reality。 假使八月每日一部柏格曼,不知精神該遭受何等摧殘。才連續第二天我就快受不了啦。柏格曼是有看到母女吵架就做筆記的習慣嗎?為什麼對母女關係瞭若指掌?我相信,母女之間就是這樣的競爭關係,不可能和諧。看完才又更認識到最近幾次老媽跟我吵完架那種吵不贏的感覺有該多挫敗。

  • 冰红深蓝2019-05-08

    伯格曼着实擅长探讨家庭关系中的疏离、误解、仇恨与虚伪,这回连母女关系中可能潜藏的自私、虚荣、傲慢与偏执亦被袒露于银幕之上。暖黄色调的室内陈设挡不住亲情中的刺骨冰冷。暮年的英格丽·褒曼和盛年的丽芙·乌曼飙戏,伯格曼式的特写与大特写一次次地揪出人的灵魂,攫住观者的心绪。整体还是比前作[呼喊与细语]更加具有舞台剧气调,尤其是以丈夫直面镜头自陈来引入(与收尾)故事的拍法(后景中是弹钢琴的妻子),以及一个个固定的镜头与多处门框式构图。(9.0/10)

  • 帕拉2014-10-19

    褒曼晚年竟然与伯格曼合作了这部电影,表演异常的出色,果真传奇女演员。《秋日奏鸣曲》其实挺像伯格曼的那部《婚姻生活》,都是几个演员一台戏,探讨的问题也很集中,处理简洁有力,只不过是把讲述的夫妻关系换成了母女关系。

  • 两江狐子2015-12-26

    人的孤寂是绝对的,亲情只是棱镜之一,但也被伯格曼用至极致。丽芙是完完整整活在电影里的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演奏时的褒曼冷傲的神情,像正在步入弥留之际的审判。不太喜欢的是台词仍然点破主题且仅局限于母女。看的时候感如身在坟墓,一切都在眼前变化着,都不如孤独永恒。

  • Eco2017-02-12

    密集的对话,确是无声的控斥。越是亲近之人,越是饱有细腻与低沉的情感。从《婚姻生活》看过来,伯格曼不仅是伟大的导演,也是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对白像海浪一般阵阵袭来,充满力量,一种在细微情感中剥丝抽茧的,将之无限放大的力量。(这部电影很适合精神分析,童年创伤。另外,两位伟大的演员!)

  • vivi2016-08-15

    伯格曼的亲子,红,腹黑,沉默(听不懂),撕逼(听懂了吧),和解(明明无法和解)。乌曼的好在于,一脸的谦虚让着褒曼,而实际上完全是乌曼在主导整个演绎。@小艺 两年多我终于看完手头的所有伯格曼了。2018.6.21 母亲和女儿,多么可怕的组合。大银幕完美到流泪不止。

  • NamelessCat2018-08-04

    至亲之人的爱与伤害最致命,羁绊最深,"就像脐带从没被剪断一样".能从角色中看到很多自己和自己母亲的影子,句句戳心啊,整个电影看完感觉埋在心里最深的东西被狠狠地震动了,从小到大一直在胡乱琢磨的东西,让人经历种种困扰挣扎后变得敏感脆弱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被表达的好深刻.太爱这个电影了!母亲的伤痕传递给女儿,母亲的不幸就是女儿的不幸...太有同感了.我们以爱之名的亲情给彼此带来多少痛苦啊!如果没有真关心过彼此内心深处的情感,时间久了,突然的回忆只能带来更强烈的混乱和刺痛感.至亲之情真的太难说明白了...

  • 2013-12-10

    我的第一部伯格曼。敢于如此直接滴挖掘并面对人与人关系的形成与毁坏,而且还描绘的丝丝入扣鞭鞭入骨,很赞!是爱还是只是一种需求,这是每个人应该搞懂的事情。除去日常寒暄,如果有其中一个只听不说,或是只说不听,那么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维持,而这两个人如果是无法切断联系的亲人的话,就成了悲剧。

  • 大密度蓝2016-10-11

    “真实的我丝毫不会被爱和接受” “母亲和女儿,一切都有爱和关心做幌子” 不可接近的真实恨意,却作为“母女关系”而要共存。几个两人同框的脸部特写,感到不可逃离的逼仄。生而为你女儿,我很抱歉。生而为你母亲,我也很抱歉。

  • 全声波频道D2013-11-13

    1.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才是 2.习惯逃离和背叛的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家 3.伯格曼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而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 Ada的B计划2018-12-19

    3.5,<多兰,戏剧化本来已在将人物状态表面化,伯格曼的家庭剧还总要把人物背景填充得特别满以制造出对立。真正的“家庭”总是矛盾外显而动机内隐的——《只是世界尽头》。

  • 小艺2014-06-05

    “我小时候,非常崇拜你。然后我变得很厌倦你和你的钢琴。现在我又开始崇拜你了,不过是另一种方式。”

  • \t^h/2015-09-09

    影院看到第四部,突然在开场就get到了导演的犀利之处,不是每个那么文本化的内容都可以很有可看性的转换成影像啊。好久不会真情实感对待剧情,然而这个故事里的女儿啊,没有父母皆祸害小组真是憋屈她了

  • 绝缘儿2011-06-24

    6.24 倘若母亲爱无能,孩子该怎么办。虚荣、虚伪、事业、名望,都以爱为名义被装点得满是耀眼的光彩。相对于父与子对于责任和权力的意识战争,母女的战争一旦爆发,似乎显得更加残酷。不知终点在哪也没从过程中得到什么,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了。“世间毕竟还有宽容“最后这一句显得意味深长。

  • 时间之葬2010-10-02

    在绝大多数时候,人与人的沟通与理解是不可能的事情,哪怕是至亲

  • 马發財2016-11-28

    我最深爱的人,伤我总是最深,进退总无法选择。 伯格曼的细腻,看似温存平静,实则波涛汹涌。大量的近景脸部特写给了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曼很大的发挥空间,演绎简直天衣无缝! 8.6

  • Nutshells2016-11-16

    难免想起Woody Allen的"Interiors",伯格曼果然擅长拍”疏离“这种情感,真是厉害,全片几乎全靠对话串联剧情,2/3处开始的长对话,把敏感脆弱女儿对事业心强母亲的爱与恨、恐惧倾倒而出,母亲仓皇离开,人与人之间臆想、偏执是疏离的来源,观众像在窥探别人的生活,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 萌发奇想2018-03-20

    第一部英格玛伯格曼,看到有说他的电影极为晦涩和枯燥,但这部自感还好,情节简单,画面色调倍感温暖沉静,仿佛秋日午后,主题却讲的是一对亲情疏离彼此折磨的母女关系。两位女演员演技炉火纯青,缓缓道来的一长串精妙台词,透露着无尽的悲伤与恨意。看完仿佛心中有个缺口,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意!

  • 薇羅尼卡2018-06-17

    太过真实而无法评价。女儿在影片后半段的爆发像一双时时攥着你的手,把心揪的生疼。然而残酷的还是结尾母亲轻巧地说出实感,再一次地把一切抛回原点。诗意的电影语言、被毁灭的女儿们。

  • L'air bleu2007-05-04

    本来母女关系命题最易击中我。但是在看这片时,我说,当中的问题我已经早领略并得到意识上的解决。而实际生活,未解决却永远是现在时。

  • rele2018-06-16

    有现实感也是一种天赋。伯格曼的自我剖析之作,乌曼和褒曼的特写着实动人。影片结构也是一首奏鸣曲,从欢欣鼓舞的邀请到小心试探的掩饰,从情绪失控的争执到恢复平静的坦诚,演奏着母女俩敏感内心对现实的残忍感知。

  • 岩井俊七2009-11-22

    20150606@电博,伴随昨日卡萨布兰卡今日第一场美人计光艳照人的褒曼,这场扑面而来的反差也不能掩盖她的气质.重看犹如重读睿智深邃的哲人写的散文,一段钢琴一段大提琴来分段让整部影片也如同古典音乐的韵律。在爱的名义下却因此筑起的高墙终究有湍急的河流冲垮,孰是孰非不是涉事人着实也不便轻易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