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苏联剧情战争《上升/升华》BD1080p.中文字幕


上升海报

名称:上升

别名:升华 / Ascent / Voskhozhdenie

主演:鲍里斯·普洛特尼科夫 / 弗拉基米尔·戈斯丘辛

导演:拉莉萨·舍皮琴科

地区:苏联

年份:1977

语言:俄语

时长:111分钟

上升剧情介绍

俄国战争期间,一支红军游击队遭到德国军队伏击,被困山林。游击队员索特尼科夫(Boris Plotnikov 饰)和雷巴克(Vladimir Gostyukhin 饰)奉命离开部队,寻找补给。两人穿过茫茫雪原,在某个信奉基督的村长(Sergei Yakovlev 饰)家中寻得一头羊。返回途中却因迷路与一小股德国士兵遭遇,枪战中索特尼科夫负伤,两人奋力逃脱,躲进一户人家。不久后三个白匪不期而至,并发现他们的行踪。 成为俘虏的索特尼科夫和雷巴克被带入德国军营,共同面临着人生最大的考验…… 本片根据贝科夫的中篇小说《索特尼科夫》改编。

上升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上升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上升豆瓣热评

  • BIG J2012-10-29

    1977金熊奖,当年的评委会奖是布列松的《可能是魔鬼》,苏联人真是懂电影,这里面的很多技法被后人采用,结尾简直是完全用默片的招拍的。

  • 蘇小北2012-03-10

    薩特:“人不是上帝創造的,沒有先驗的性善、性惡之分。每個人只能根據不斷選擇自己超越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每個人都處在動態的行為選擇中,所以每個活人的存在,只是一種實現本質的可能性,即他不能在結論性的意義上存在,只能在可能性的意義上存在。”歷史語境下的存在困境,死無葬身之地的註腳。

  • Comel2014-05-02

    两个角色的形象都很赞,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幕是,绞刑绳套太高,小女孩够不着,德国军官很“体贴”地拿了个箱子做垫脚,并扶她踏上去,小女孩又细心地把绳套调整到最佳位置……这真是反讽啊

  • 火娃2013-04-30

    8.0/10。情绪感染力很强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两名红军战士一路上的磨难以及行刑前的内心矛盾。摄影真实带感且远近景配置得当,很喜欢这种特写镜头的表现形式,即赋有诗意又能细腻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状态,不过这倒很考验演员们的演技,所幸所有表演都相当给力,配乐也营造出了一种白色恐慌。

  • 林文2020-08-29

    一个血泪教训,不要买大光明二楼最后一排的座位,不然你只能站着把一部电影看完。

  • 东北洪常秀2019-10-15

    77年金熊奖,导演借助于真实环境和人际冲突对战争下的人性进行了拷问,镜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把人置身于生死极限的真实环境里方显人性难测。其实这片子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即便我们鄙夷出卖者,但内心深处也能对他的背叛给予谅解,这份谅解似乎在为我们自己不可测的人性留有回旋余地,就像那些道德难题恰恰是由人类自身抛出的一样,难以自洽。

  • 熊仔俠2011-03-20

    [221]舍皮琴科依舊沒有依賴鏡頭的創作,更多地通過演員的表現力來探討自己設下的命題——“人際衝突”和“精神危機”。而《上升》則是昇華到歷史的層面上藉助命題去對“抉擇”作出不同的詮釋。

  • saintdump2020-08-29

    俄展*大光明。4.5/5. 舍皮琴科自己完成的遗作,没有和其夫《自己去看》连映,大概属于策展的温柔…用压迫性的特写和音效,不,用子弹、雪地、枝条、炭火、甚至是他人的脸,雕刻一个圣人的面容,深夜祈祷时突然的亮光,就像伯格曼的手法,将神性的秘密,留驻在一个抉择的面孔。但影片的视角并不像信仰那么单一,最后的十分钟,留下的是神圣离去后的世界,所有的平常景象都压上了心灵难以承受的罪责,苟活还是就义,你不知道哪种更容易,上升,也是一种审判,而平凡是最绝望的惩罚。

  • 梧桐更兼细雨2010-03-05

    苏联时拍的电影,唯一让人奇怪的是,俄国人作了这么大的牺牲,他们在保卫什么,一个古拉格的国家?

  • liam2020-04-28

    3.5 从战争到宗教。三个犹大被基督的目光震慑,两个企图自证清白。最后在犹大痛苦的嘶吼声中把主题拉回反战。镜头优美而准确,欲从静态的情境中发掘力量。象征基督的索特尼科夫的出场宛如一个徐徐的zoom-in,从中可一窥导演手法之节度。可惜非信徒如我无法被深深打动。

  • novich2006-06-09

    根据贝科夫的平庸小说,拍摄的伟大电影,将一个庸俗的政治说教“升华”为基督式的受难挽歌。施尼特凯配乐。

  • 电个爆炸头2017-03-06

    与其说是上升,不妨称为沉潜,沉潜于白雪茫茫里,任何抉择都会被掩埋。在舍皮琴科的镜头下,判断似乎并无益处,她关心的是人的焦虑,切口如细针,远离大是大非,远离赞美或批评,那些声音已有太多,人们热衷讨论评价,而她带我们回到了大雪初下的那天。

  • 欢乐分裂2020-08-29

    #重看#又一部寒意彻骨的战争片,宛如耶稣面容的脸孔在特写中具有深深的震撼,行刑之路如受难之路。结尾拍得几乎超越语言,失去灵魂的嘶吼中充满无穷的悔意。

  • 橙子换马甲2009-02-14

    那个烈士,一开始都只像个文艺小青年,被俘后突然变成耶稣了==

  • 峰峰峰峰2020-07-28

    冰天雪地长镜头,白雪皑皑万千壑,命运抉择罚与罪,求而不得生之门

  • 桃桃林林2010-10-01

    唯一遗憾的不是同期录音,不过在那个时代,那种恶劣的拍摄条件,也是可以接受的,刚开始还有点无聊,渐入佳境,讽刺犀利,镜头表现力也极强

  • 躲猫猫社社长2020-08-29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问如果苏联拍《拯救大兵瑞恩》会怎么样,底下有个评论答,已经拍过了,叫《伊万的童年》。如果问如果苏联人拍《1917》会怎么样,那估计可以以此作答。

  • xxx2020-08-30

    舍皮琴科的代表作《上升》,里面最让我震惊的正是作为人在战争之中所经历的那些道德困境,最终死亡都在前方等我们,那么我们所做的挣扎与抵抗有何意义呢。看到豆瓣的影评区,也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比如片中人物看起来仅仅是为了保卫国家和政党而做出抵抗,如果把布尔什维克看作一种失败的意识形态,那回头再看这种历史,是不是就表明游击队员们的努力白白浪费了呢。显然不是,并且这样看就特别容易忽视导演要表达的一点,人处在痛苦和恐惧之中,如何去面对这些精神危机和道德难题,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我完全没预料到,垂死的索特尼科夫究竟在什么时候会死去,导演没有给出任何幻想,她用极端的生存环境来拷问观众,而最后活下来的见证者却是一个背叛战友和犹太同胞的胆小鬼。 关于背景音效:带着粗糙的轰鸣声,有破音,不知道是不是影片版本的缘故。

  • 十月2013-07-15

    绞刑场上的镜头特写不输第七封印。这部片子完全可以与战争无关,与心里背负的罪有关。生存可以让你背叛良心,但良心可以让你背负一生的墓碑。叛徒的想法是逃跑,却几度幻想自己被打死,他望着半开的大门,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不是注定的么?

  • 杜杜09072020-08-29

    转票收的,没想到成了本次俄罗斯影展最大的惊喜,非常非常喜欢!战争背景下人性刻画的又一部力作!叛徒最后看到了黑暗之门,想自杀却有没有勇气。导演的处理和演员的表演将人性的复杂展露无遗!或许只有战争的残酷才能解脱他悲痛的灵魂。

  • Donnie2010-08-15

    镜头运用炉火纯青,影片细腻到矫情,特写有点逼人太甚,俄国女导演Larisa Shepitko 上乘之作,也是她意外去世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赞、叹!

  • 合纥2009-11-18

    让人想起大幻影这部电影,着重于描写人物的内心和人物的关系。前面都不错,可惜还是感觉结束得太早了。

  • CYW2020-08-29

    2020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第六场 16排4座 最后一排 独特的观影体验!16排只有中间有 竟然和前排不错开人头! 我本来准备站着看完 旁边老妇人(上周也瞧见 今天排在第一个领狂欢之夜明信片)提醒可以坐在不翻下的凳子上靠着看 如果坐在凳子上看 人就要凑到快贴近前排人脑袋上看喽 还可以“正常”坐着看 头恰得厉害些就是了 四种姿势换着看完整部 还是喜欢站着看 有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甚至像是希区柯克的《后窗》窥探 欲望 满足 不但可以看大荧幕 二楼近乎所有观众尽收眼底 谁看手机了一览无余哈哈 这部电影 本以为绞刑之后就结束了 没成想后面还有这一出 喜欢电影中对人物的刻画 人性的复杂 里面德语其实不算少 也不翻译 德专学渣勉强听懂一丁点 看这部时发现几处明显音画不同步 看到有豆友解释不是同期声

  • 24格2018-05-16

    将近二十年前,在现已倒闭的书店里,有一本书记录的是历届电影节获奖影片。我舍不得花钱买书,就抄了一些电影在笔记本上。这部拖到现在才看。

  • 2011-04-16

    惊艳。战争环境里良心的拷问虽是老生常谈,但舍皮琴科镜头感染力委实强大:锐利、平静、焦虑、坦然的凝视直达心底。许多细节对心理刻画精微深刻。

  • 九命猫@victor-eyes2020-08-31

    可能只有俄罗斯人,才有立场把抗德红军战士当成耶稣来拍,雪地跟沙漠一样艰苦啊,一靠,头就沾到树上了!犹大最后的孤独绝望好震撼。俄奸转头去潜行者剧组还是一样虚无。

  • brennteiskalt2019-06-21

    基督教和共产主义里最刻奇的两大元素在[上升]里融为了一团美好的agitprop,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式的存在主义影响也比较明显。舍皮琴科极富冲击力的镜头让很俄式的救赎主题变得不那么煽情,处刑后的“上升”戏也处理得很含蓄。然而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在于把结尾交给了犹大,这个人物的脆弱让电影结束在极为悲观、某种意义上很颠覆性的调子上。

  • MK™2012-12-13

    叛徒哲学和战争伦理。在斯拉夫人以外的地方,这些令他们纠结的信仰和祖国命题,似乎并不妨碍他们对自由的选择。

  • Dear deer2020-08-31

    你以为这是部战争电影,其实是部基督教牺牲、背叛与救赎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党性纯洁和坚定所交织而螺旋上升的宗教电影

  • NVHZ2019-11-29

    四点五。这镜头美是东方的啊。我认为拉丽莎创造了一种荒芜的镜头美学。它极其平和而又暴力;意义似乎散布其中,但由于图像层次平和而暴力的冲突,早已随着雪、失去了的焦点、枝头暴力的拂落以及朝向镜头的摇摆和伸焦而消失殆尽。拉近是进入空无的宇宙。精髓都在这里。次级的精髓是配乐。苏联的配乐总这样。深厚。有些的地方声音设计太糙,出戏。然后是剧情,文学性太差简单无力。就三个地方太好:枝头落雪、绞刑、自由着的雪国。【以上评论听起来扯是因为她还没用到极致;应该顺着思想发散出去】

  • 451½°F™2020-08-29

    2020俄罗斯电影大师展。电影美学可以超越任何意识形态的宣教。在非常传统的教育意义之外,本片依旧是属于「诗电影」的,漫天雪地的环境下人在主义、信条、立场下的种种行为归于无意义,而面部长时间特写与微表情,依旧是爱森斯坦以降无产阶级的美学大流派。

  • sire2012-02-19

    导演对人物眼神的刻画细致入微,刚知道原来是个女导演拍的~

  • Bla©kie2020-08-30

    苏联卫国战争版的「耶稣与犹大不得不说的故事」?总体是个战争心理片,各种面目高光特写极其考验演员。虽然农民最后成了「俄奸」受到了良心的审判,但换个不出意外的结局,他也许本该和军官是患难之交一生的朋友。雪地逃难时,军官靠在树干上说他头发被粘住了,农民靠着他脖子给他头发呵气的细节挺感动的,让我想起了《黑暗的左手》两人穿越冰原时伊斯特拉凡给金利冻伤的眼皮舔伤口的画面

  • 朱林昭2018-11-24

    老派英雄电影 摄影满分故事老套 男一形象类似耶稣 男二类似犹大 背叛和出卖的永恒母题 二战背景下的宗教情感叙事 俩人在雪地里爬了一万年都没事 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就高下立判了 结尾绞刑架嬉笑的纳粹和民众围观的戏很棒 男主赴死的时候仿佛耶稣受难 在那这一刻 共产主义与基督精神毫无分别 男二两次幻想出逃之后精神已经死了 在厕所自杀未遂的演技才是真的使本片升华

  • Word2014-01-15

    一到表现人物心理就不停的放大特写,一到表现情绪就可劲儿放大音量,有没有别的招儿了?!人物的举动莫名其妙,前后矛盾

  • 麻麻睇2011-05-08

    这不是一场探究信念与背叛的拷问。在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面前,战争才是掠夺生命的唯一元凶。任何对生存及自由的向往,都不应被抹杀。即便扭曲了形式与方法。是非对错,自有心中那盏明灯去评判。

  • L.L2014-04-27

    用一种超出常人的残酷直接面对自我恐惧的直面审视. PS: 这样的摄影是极美的!

  • 果樹2013-09-12

    看的时候就觉得整部电影不像苏联的其他战争电影那般歌颂战争并展现勇猛气息,相反,处处都透着柔美感。看完才发现果然是女导演的作品。

  • 萨冈2012-09-11

    摄影极牛逼,受难动机表现也是很好的,但是感觉剧作上少了一些大的波折带来的亮点,苏联电影固有的诗意,镜头调度给的很安静,但是非常美——那些优雅的横移,以及群像跳接,S形的纵深运动。

  • 阿德2011-02-01

    大师水准,战争下的真实人性,舍皮琴科死得太早

  • moongate2020-09-01

    冰天雪地里的求生挣扎,好像这里是被神遗弃的角落一开始就没有了胜算,剩下的只是看你怎么面对死亡。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教育和经历做了不同的选择,可是真的有好坏对错么?导演有很多的面部特写,让观众想知道,他们死前都经历了什么?最后的叛徒有很长时间的面部特写,焦虑、痛苦、恐惧,看着敞开的门也无法移动脚步,哪怕他都想自杀了,也还是害怕被打死这样一种想法,这种恐惧控制了他,对他来说就算活着也是煎熬。

  • Kerdia2010-11-18

    蘇聯‧衛國戰爭‧良知與生存‧特寫鏡頭

  • 缺德梅2016-11-22

    7.7 雪景摄影大呼过瘾,室内剧塞满特写,两位主角大对比,圣女贞德式蒙难共产主义战士和活生生的一个人,至于其他配角实在鸡肋,结尾更是拖沓得一逼,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不伺机2020-08-31

    让人能感觉到电影放大情绪的魔力,当主角忍受寒冷、饥饿、伤痛、酷刑和良心折磨时,真的很挑战观众的共情能力。20.8.29@大光明

  • 宇宙2020-08-29

    #俄罗斯影展# 大光明电影院,4.0分。虽然开头有点无聊,并且结尾似乎又回到了叛徒面对义士自杀的桥段,但是中间“叉”出的一系列争执都带着人性和审思的意味,并且透露出拉莉萨·舍皮琴科特有的细腻与诗意。挺喜欢摄影的,但似乎不是同期声,如果是就更好了。

  • 南溟2020-08-31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通过几个特定的密闭环境呈现出来,极具张力。突如其来的绞刑,让人猝不及防,更是对灵魂深处的一记重击。战争让人一夜成魔,战争让人一夜成佛。8分

  • 胖翻译2020-09-03

    7.0/10 特写镜头多且好。语言是带有意识的,带有欺骗性的,而表情不是,表情只会"显露"人的本性,无论如何佯装。导演非常清楚怎样表达,便用这样强烈风格化的展示把整个故事里的角色完全推入绝境——人性升腾,驱散历史的阴霾。大银幕观看的震撼效果还是有的,声效没能太吸引我的注意,苏联的"凛冬美学"倒是深入人心,自然纯净无暇掩盖战争恶臭。

  • Family Man2020-08-29

    “你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让你身不由己、痛苦抉择的恶人。”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会因恐惧退缩片刻后被内心的正义之血驱使去实施某项英雄之举;又会在死亡将至之时,因本能产生软弱和犹疑;勇敢与懦弱、冷酷与善良,这些看似对立的性格交融在一起,才构建起了你我这样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人;生而为人,苦痛相伴,或许正是来源于人之本性的多面性

  • Vi2020-08-29

    另一套拍战争和人性的方法,不大喜欢。说真的,苏德冲突我也不是很懂,毕竟意识形态系出同源

  • LoudCrazyHeart2018-03-24

    人人都面临选择,有人选择坚守有人选择背叛,有的人即便死了,有的人即便活着。最可贵的是在选择后,电影给了我们另一种煎熬——眼神的凝视,良心的拷问。

  • 方枪枪2020-09-19

    3.7,为人走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 mecca2016-12-27

    黑白影像冷峻迷人,更冷峻迷人是无法立分黑白的道德困境,而游击战背景给难题加入更多砝码与拷问。死亡与生不如死,特写凝视与轰鸣噪声皆指向心理应激之最,70年代流行的Zoomout 亦大放异彩。77金狮罪与罚,舍皮琴科代表作。

  • Annihilator2020-08-31

    4.5。固态的电影,每一次延伸都指向既定的类型预期,观众不会从中收获任何意外,但期待之内的一切它都具备。和最伟大的影像大师们一样,舍皮琴科对视听直觉的感知是敏锐的,永远选择最精准的景别和构图,技巧首先服务于局部的贴合度而非整体风格,与卡拉托佐夫恰好相反。1977年能有如此强大的声音系统值得称赞,但结尾有些过火。

  • 朱熠2020-08-29

    最喜欢其中一场在雪地里拖着战友求生的戏,真实到令人完全能感受到那种寒冷疲惫饥饿疼痛。但其他还是太生硬了。

  • 以明2020-08-29

    挺厉害的,配乐用得最好,让人想起肖十一,特别是绞刑架敲钟那一场,各种意识流闪切的镜头和重复,剧本很陀味,男主阿廖沙,审讯管波尔菲里,在那一年能打赢《很可能是魔鬼》是有道理的

  • 小艺2011-06-14

    “我现在不会像条狗,而能像个人一样死去了。”

  • MissDragon2014-05-24

    磨难、选择与信念。真实感好强,摄影很赞。女导演好强。

  • Cloud-D-Zoro2017-03-28

    4.5.我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和一个祖国。白茫茫的雪景摄影实在太美了。行刑前的绝望面孔特写…非常压抑的作品。

  • 2020-09-03

    用多层幻想来表现人的精神状况,很多镜头的拉近,把不情愿的观众强行带到现实面前,体会到主角们的绝望。唯一可惜就是……大光明的声音太大了…… 苏联战争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一开始的英雄主义,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全景式地展现战争的残酷性;到悲伤主义,从全景战争转为局部战争,从歌颂战斗英雄转为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磨难;再到后来的人本主义,更加以诗化的电影创作风格,深入挖掘战争背后人物内心的丰富变化,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共鸣。战争逐步从前景退入后景,战争事件不再是主要表达的对象,留在银幕上的恰是人与战争的关系。他们算不上在战争中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却是时代造就的鲜活的人物,他们的善良与忠诚更使得人们理解战争给普通人所带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