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波兰8.4分剧情《影迷》BD1080p.中文字幕


影迷海报

影迷剧情介绍

菲腊花了两个月的薪金买下八米厘摄影机,本想纪录刚出生女儿的成长,但厂长却要求他为单位服务,拍摄联欢晚会;误打误撞下,居然给他在电影节里捞了个奖。他登时雄心万丈立志成为纪录片大师,冷落娇妻也在所不计。但镜头下的真实却不是人人吃得消。当人民英雄的代价是好同事成了活靶,最後菲腊要在成名与道义之间作取舍。

影迷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影迷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影迷豆瓣热评

  • Peter Cat2011-08-04

    评分:B+ 基耶夫洛夫斯基着力点永远不是生活的两极,而是普通人,普通之境遇,以及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源于体制,可能来源于亲情。生活在这个框中,挣扎过程即是生活本身。矛盾迫使我们反躬自问,在冲突中缓解,并走向下一个冲突。

  • YQY-Vader2019-01-25

    早期的基耶就是纪录片爱好者,可见本片主角就是基耶的自我投射,拥有观察生活的本能,真正是摄影机不要停,尤其喜欢结尾反转摄影机(基耶的结局几乎都是豹尾!)。只可惜整个矛盾主要还是在职业爱好与家庭关系间,且无论是主角还是电影所有的迷影氛围基本为0(且当拍工人是致敬《工厂大门》,拍火车是致敬《火车进站》),以上两点对比《天堂电影院》显得格外缺乏。

  • 木卫二2016-10-15

    不是不喜欢平静安稳的生活,而是在那生活之上,你还应该去热爱或追求点什么——包括电影在内等艺术形式,能给予人类另外一双眼睛,更加真诚、善良和客观地看待周围事物。

  • Don't Panic!2012-02-27

    电影里大概有一些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身的经历在里面,吐槽了电影工作者的诸多无奈以及对电影本身意义的思考。

  • seabisuit2016-10-16

    生活好比搞艺术难多了,凡事保持初衷难上加难。应该有很多基氏创作时遇到各种困难的写照,爱好事业家庭的平衡点不好找,但他迷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还有年轻时酷帅的扎努西。而结尾的自拍又把我是谁该去哪做什么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探讨影像和现实关系的这一终极命题。资料馆波兰影展修复版。

  • 九只苍蝇撞墙2016-10-19

    剪辑很有特点,一个镜头经常在人物的全部反应之前就嘎然而止,留下了一个短暂瞬间式的缺省式表达。但是影片的迷影主题现在看来实在普通,基本没有形成冲击力。

  • 喻鸣2016-10-15

    电影人的困境与挣扎,更深是对该身份的反思。因为亲人不理解、周围嘲笑,因为资金困难、权力压迫,因为引发的连锁效应,你是不是忘记拍电影原初的激情了?最终,与周遭与生活达成假象的和解。刘小枫说:“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激发个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于解决道德问题。扎努西好帅。

  • F–A♭–F2011-07-14

    为了一个动作我推它:老婆走人的时候filip仍用手取景拍背影,老婆回头,收手装无事发生。这个平凡的男人显得缺乏自信,拍第一部片的时候跟在领导后面还弓着背,很犬儒的样子,他紧张的时候还会打嗝。四星当然有水啦==谁叫是KK早年还在共产的波兰拍的呢…可惜那时还没有ZP的配乐

  • JoshuaLi2016-10-16

    修复版放映,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影像是对现实的抽离与检视,而并非对现实的再现,主角因为痴迷于影像而耽误了生活并由此走向迷失,反思过后将镜头对准自己也就意味着他终于开始正视生活,基氏利用主角身份作为创造化学反应的装置,使得本片在探讨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同时,也成为拍摄者对自身的检视

  • 米粒2017-03-11

    在开始拍长片前基氏本人就是拍工厂纪录短片出身,难怪有那么多细节很真实,而且不仅有之后变成文艺青年束手无策的自怜雏形(最后把镜头对准了自己),还有后作中少见的揶揄和讽刺。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看着很像斯科塞斯的男青年哈哈,在影展大骂片子都是垃圾,回头就被电视台收了去...

  • 蓝白江原道2020-03-05

    关于最后一镜,有人认为是影迷对自我与电影的热诚闭环,我以为是一种影像的反噬——他把摄影机调转过来,黑色的镜头内部配合接近于恐怖的声效,仿佛摄影机正在生吞他。他作为权力的持有者站在摄影机的后面,当周遭的世界整个被他吞咽进去后,他唯有将镜头调转对准自己,将权力交给观众,把整个世界徐徐吐出。

  • [已注销]2018-12-04

    一个电影痴迷者的自白,跟后期的作品在美学风格和叙事策略上还是相差蛮大的。

  • 张劳动2016-09-29

    最感动的一幕还是,当他把给朋友妈妈拍的东西回放给朋友时(朋友的妈妈已经去世),朋友说了一句:“谢谢”。影像的力量如此简单。谢谢电影。

  • 阿尔法2010-07-13

    当有了新的希望,谁还会固守以前的生活。

  • 37°22008-05-23

    主角翻看电影书,画面特意停留在Ken Loach的“Kes”,记得某文介绍基大师,基耶便一直提到对“kes”的厚爱,果不其然。

  • 非虚构2020-05-27

    马是重要元素,它是一种渴望,它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01:08,开篇寓言,鹰捉鸡。07:01,摄影机出现。22:17,碎掉的玻璃,妻子以背示人。27:50,审片的过程就是讨价还价的过程。31:47,通过梦境与开篇寓言相连。35:18,调皮的眼神交流。48:02,内心转变外化为行为。58:13,电影的力量。01:08:07,很棒的纪录片呈现方式。01:30:46,你的电影为谁而拍。01:31:22,你拍得太好了,菲納,实在太好了,我很感动,不得不走开。01:38:27,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很深刻。01:42:21,心中的火车碾压而过。01:45:38,无论你拍什么,拍的其实都是你自己。

  • xkan2020-04-19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38岁,片中主角30岁。而立之年歪打正着迷上拍纪录片,男主角在艺术和家庭以及各种阻挠中的周旋,结尾面对镜头回忆一年前的平静生活因为突然闯入的对电影的热情而不复存在。影像的维度跨越生死;平静的生活固然好,但有时候会找到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本片的译名不太准确,官方英文片名Camera Buff,是(拍)电影迷,不是(看)电影迷。这是基耶写给电影事业的情书,同样的所有爱好者/从业者也都深有体会。

  • Accattone2018-12-20

    很精确的捕捉到电影对平凡人最直接的作用,这一表面上看是相悖的改变(或许也只是我和男主分享的独特经验):对生活中无论多琐碎的,只要是“运动的事物”,产生难以理解的想要记录的强烈愿望(巴赞援引的“木乃伊情结”——解释造型艺术的心理学渊源在这种个体的情感变化面前很是苍白,我们的体验是“影像不仅实现了不朽的愿望,更点燃了美的知觉”记录不仅是保留死物的需要,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赞美运动、赞美自然——一切生命律动之美的冲动);另一方面,当生活没有在影像残留的“结界”内切割成琐碎的分镜时,完整的、迟缓停滞的现实与影像(活生生的、自带表演意识的赞歌)分离开来,作为欣赏者的我们在被作为魔镜的电影的映照下得见双倍的庸常和屈辱。所以拿起摄像机吧,这就是一个平凡人的自救故事——企图缝合影像对现实造成的以上悖论。

  • Mmm2011-07-10

    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这种片子怎么就能那么闷,我实在也看不出里边饱含基老的热情。 他是因为爱拍/看电影才买的摄影机吗?不是!所以再讨论也和众生不同。 我喜欢他说拍片找到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看完我对自己的现状却感到了惶恐…

  • BIG J2019-03-15

    2008年左右第一遍,20190315第二遍。直到70%的时长时,片子开始不好看了,第三幕乱了。前面超棒,但结尾模糊的,结尾共振小的电影一般很难打五星……我已经相当触动了,可以了,喜欢到不行了,只是可惜一下第三幕。他有很多阻碍,像绝大部分电影一样,人有外界外物外人阻拦,便会发奋,这也是编剧原理。但我的经验是,人其实最大的阻碍是自己……结尾导演想表达这个,但是没弄好……

  • freeup2011-11-18

    摄影变成了兴趣也开始改变平静的生活,过分的投入造成与妻子的冷漠最终破坏了家庭,似乎是在在探讨如何在梦想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秉承了克日什托夫细腻的手法,画面更有纪录片的性质,两次配乐响起时格外具有温情氛围,当然功不可没的是最后男主角面度镜头的独白,第一次面对镜头,仿佛已不认识这个自

  • Ou2008-07-09

    细节很有真实感。政治上的软化处理,但暗藏恐怖。运镜如主人公般规矩,比其巅峰作品要差是明显的。

  • 斑斑2012-03-31

    成功了的人被誉为成了人才,没有碰到成功的人就此走火入魔了。。菲腊和她妻子只能说彼此都找错了人的。

  • 汪金卫2016-10-16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电影对主角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影迷和电影人会感同身受吧。理想面对现实如同鸡蛋磕碰石头,蛋壳破裂,依旧纯洁。邻居看见去世母亲的影像,电影是如此美好而伟大。朋友的原谅和理解让人动容。主角拿起摄影机面对自己,正如导演在进行自我审视,对电影深沉的热爱融化在忧伤中

  • YiQiao2021-02-13

    到最终画面结束 对我来说几乎是部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恐怖片 胶片在机器中运作的小小噪声不停这个噩梦就没有醒来//甚至不需要生活在一起的人的理解 仅仅是忍让都极为珍贵 他们不会明白在他们眼中偏离了正轨而在本人心中逐渐进入轨道的这种偏差美妙在哪 从这部影片来说 妻子记得的是日常记录 老板需要的是工厂宣传 理论者看到的是能够解释的影像 或许同事体验的是嘉奖的获得 而莫兹认定的是影像的真实//也许可以绝对地说 很少有人能真正抗住镜头 扮演角色至少比扮演自己要来得轻松些许 可信的虚假是人类自然的自我保护//人需要自怜以自持//“木乃伊情节”与“电影眼睛派”与“纪实性本质”//和1的远距离观影

  • 十月2013-01-13

    镜头语言强大。有得有失,在真实与现实之间摇摆。一部电影,有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质量?没有,正因如此,我们在争议中改变,改变中前进。但导演必有自己信仰,至少要有一部拍出你自己心中所想,而不是为口碑与票房的电影。真心赞。

  • Panda的阴影2016-09-03

    还以为此片资源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地难找,没想到上个百度输入“影迷 1979”就「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了,事实证明:这是我把简易难犯的错误。—— 他是个喜欢上拍影像的“影迷”,而我现在只是个爱上看电影的“电影狂”。—— 艺术的表达时常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限制而缺乏自由诉说的权利。

  • iceman2009-08-19

    有爱,还有对电影本体的探讨,基耶斯的电影手记……

  • 有心打扰2018-07-02

    影像保留了已故之人的生动模样,留存一份记忆;影像记录了工人的工作轨迹,呈现一份观点。主角从拍女儿、拍朋友、拍工厂到拍社会,客体越来越宏大,同时也是背离初衷越来越远,疑惑丛生,最后拍起了自己,这是一次自己与电影直接的对话。

  • 神仙鱼2016-11-06

    生活的两难或是世上存在的最强大的拉扯力量,可以把人撕个粉碎。因为这里的一方是电影,就更让人感同身受。“文艺单身狗”是个很肤浅的表达,但倒是挺符合这里表面上的困境。好在最终还是有摄像机可以对着倾诉,但也更觉悲伤。在资料馆看名为“影迷”的片却睡得很香,反觉得是件挺迷影的事......

  • 流空破刃2010-09-04

    一不小心拍了电影,一不小心拿了奖,一不小心被电影上了。好看,摄像机前后的激情,各种触动。

  • 屿山2014-02-05

    片子真好看:1.细节特别多:每一次转折前的打嗝,邻里之间的对话和幽默;2.一个摇镜头直接切换主客观镜头;3.故事本身也好,你爱这个东西,可着东西毁了你原本的生活,你怎么办?4.结局开放,将镜头对准自己,诉说一个毁灭之路的故事;5.对任何事情着迷都要付出一些你珍惜的东西。

  • xīn2012-12-29

    几次打嗝和最后的摄影机声(菲林一格格转动),对于电影记录的真实性、对话框内外世界的关系、电影拍摄者的生活都有着深入的思考,电影要承担怎样的责任、有着怎样的伦理需求,影片利用了情节剧模式(老板禁锢自由、家庭矛盾婚外恋)但在叙事中都把他们化为另一些立场,质疑、巩固、颠覆很有意味。

  • 鲜有废客2018-08-15

    前半段还留有喜剧段落,虽然为十分正常的剧情铺垫,然而实际上,我们却看出了某种意外造成的荒诞感。 后半段则全然是道德困境了,不管是对人生的追求,还是对于家庭的牵绊,亦或者是拍电影本身所遭遇的困境,都成为难以解决的困境,不仅关涉道德,更关涉波兰特有的政治。

  • HurryShit2011-01-17

    天真到稍嫌不夠真實的主角是明顯缺陷,但Kieslowski的確透過這層對比,辯證出諸多議題的曖昧兩難,足以讓觀眾低回良久。把攝影機轉向自己,真摰犀利又不失謙卑的自剖,或許也是他紀錄片創作生涯的心得小結。

  • 石墙2013-03-23

    用双手架起景框,是所有导演看这个世界的标准姿势,用以把自己要摄取的东西从庞大的现实中提取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景框是不存在的,导演正处于庞大的现实之中。

  • 黑稻子2010-01-22

    虽然简单,但从开始到结束都很吸引人,播放劳动者的那段很煽情。基耶斯洛夫斯基老师比较真诚的一部,被感动了。

  • Little Punk2006-11-30

    用影像捕捉生活,用器具承载意义,用迷恋代替生活,这都很危险,在你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之前,然而不是活着么?追求变化又惧怕改变。命运像一张网,鱼儿的坠落至于心灵的需要有关。

  • 芦哲峰2011-04-17

    有句话说的没错,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做事的人,一类是阻挠别人做事的人。相信这片子贾樟柯们看的话,感触会更多。

  • +Rae2011-09-05

    韩寒说过类似的话:当你穷尽半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所在 —— “一生的正业”时,其他人都在说你“不务正业”。我是个不容易痴迷于一件事的人,却深深懂得菲利普的无奈。

  • xjc_jovi2008-08-11

    当菲利普最后把镜头对准了自己,那种从电影背后导演要表达的想法的矛盾立即立体起来。《影迷》的真诚大概是对所有电影门外汉狂迷电影后都要面临的问题。

  • 667DJP2011-09-19

    我想爲什麽想拍電影同樣是個悖論邏輯。畢竟這是同一片天空,真的會像在一個時間軸中,而他是kieslowski只是因為他註定是。

  • EnjoyRachel2017-02-17

    社会主义都一个样。热爱到痴迷到无心于周遭的世界,有时候还觉得这样挺好,可惜我们无法永远活在自己的“业余爱好”的世界里。艺术需要现实生活的承载,但现实生活比艺术要苦闷的多,这也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 阿卡2019-09-08

    人该为他的选择负责,并且承担代价,他冲着妻子离开的背影用手比框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把她也变成影像吧,对他来说电影是永恒,痛苦是一时的。

  • 三十2020-08-19

    4.5。家庭/婚姻的部分很melodrama,这部分处理有点随便和老套。真正精彩的地方还是在(英文)片名的“影迷”上。我想这部电影也很好地解释了电影的巨大能量,以及为什么有一些人会惧怕电影,或者惧怕(贯穿全片的词)“真相”。最后将摄影机反转过来对着自己,和《一一》中只拍后脑勺的相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去寻找被忽视的视角,最不了解的仍然是自己,而镜头是吐露真相的工具这一点并没有变化。

  • VIC2012-12-17

    如果影迷开始是盲打误撞,后面永无休止的坚持则属于生命的烙印了。这是基氏探讨偶然伦理与现世伦理的四部电影。

  • kubrick2152020-10-13

    基夫的一輩子就是一直在做減法。質感很豐富。自我指代 從瓦伊達到扎努西再到肯洛奇!影迷的狂歡。鑽石與灰燼的剪輯師。也勾勒了基夫的軌跡 注意從外境轉向了內心。又間等式:靈車與嬰兒車 新生與死亡;從什麼都有到一無所有,倒牛奶的过程。自然風光的傷感濫情以及牛奶難免不想幾老塔的爛漫。基夫影像實質的探討與哈內克有異同,可再悲觀基夫仍是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 冷杉2018-11-06

    被豆瓣吃了。其实说的是电影行业最现实的问题,更多是关于家庭与个人,虚伪与真实,名利与良心

  • 蔚七于2012-01-14

    也许电影注定和平淡的生活无缘,挡不住内心的狂澜,他框起她离开的姿势时,彼此的生活已成了镜中的幻觉。

  • 谋杀游戏机2011-06-01

    基耶对电影人身份的反思。他说他不爱电影,还说纪录片已经死了。

  • berlin2011-06-13

    菲利普两次用手比划出摄像机的姿势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的滚胶卷和摄像机镜头的倒转寓意深刻. 6/13 18:30 和平影都SIFF14

  • 巴伐利亞酒神2018-02-18

    每一个镜头表象的背后是什么,每一个拿起摄像机的人背后就有多少故事;火车旅行中对着窗外的原野比划摄影机,和我常说的火车车窗是一个巨大的取景框不谋而合;黑白的电影杂志中出现了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以及肯·洛奇的《小孩与鹰》等画面;艺术和现实的羁绊,一个无法根治的相生相克。

  • 卡列寧的2012-07-21

    一个(业余)电影人的自白。作为基氏早期的剧情片,果然还是带着强烈的纪录片味儿,各方面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吧,没太大亮点。

  • Elárbol2013-08-05

    早期的基氏影片,確實風格已然巔立。對人性的詰問。天才、凡人、庸才,都得在塵埃中滾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