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文学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BD1080p.国语中字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

名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别名:一个村庄的文学 / 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 / So Close to My Land

主演:余华 / 莫言 / 贾樟柯 / 段慧芳 / 苏童 / 贾平凹 / 梁鸿

导演:贾樟柯

地区:大陆

年份:2021

语言:国语

时长:112分钟

更新:2022-08-04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情介绍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下载地址二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豆瓣热评

  • 丫儿咯1232021-09-18

    贾平凹太重,梁鸿太轻,只有余华轻盈地游动

  • 世界已夷为碎片2020-02-22

    #Berlinale70th 02# 说很多漂亮的话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三星给的是余华和梁鸿本身的故事以及讲述。纪录片的真实本来可以更好的传达出来,既然有电影这么好的利器,就该好好想想如何用影像来传达,而不是鼓舞人心的话语。讲述的力量在每一处,而贾显然没有弄清楚。节奏奇怪,拼凑的主题篇章,做作的文学诗朗诵,近乎摆拍式的特写镜头,都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我挺喜欢片名的,余华说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然后电影戛然停止的一刻,非常美,它近乎隐喻样的连接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电影存在在这样一个不会存在的美丽幻想里,因为海水不会变蓝。

  • 子戈2021-08-11

    贾樟柯原定的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后听到余华讲述的往事——小时候,余华见到的海是黄色的,于是他跳入海中,往深处游,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才有了现在这个片名。 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次“回游”,是一直游到大海泛黄——不同时代的几位作家向各自的故乡游去,追溯成长经历。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贾樟柯位置的变化,他的“故乡三部曲”都是站在故乡去讲述中国的,但当他完成从地下到地上,乃至成为知名导演,进而被体制接纳后,尽管他的镜头还时常对准故乡——山西,但其实他的身体和精神已经远离了。他只能越来越依赖于符号,去构建那个远去的刻板的故乡,却没法再像《小武》《站台》那样,依靠下意识的生命经验来完成讲述。 当他已经游到海水变蓝后,他还能回到那个泛黄的源头吗?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的答案是:回不去了。

  • 耐观影-Xavier2020-02-21

    一部人物访谈纪录片,最喜欢余华的段落,最接地气,贾平凹的段落太文邹邹,第一个贾家村方言听不懂,最后一个段落煽情太过了,无法共鸣#70届柏林第一天第一场

  • 九只苍蝇撞墙2021-02-02

    与其说是关于文学的,不如说是关于这几个码字的人在文学之外的精神与肉体状态。不知是不是素材选择的原因,后面这三位作家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在反复地咀嚼个人经历中纠缠着乡土的苦涩,它们甚至都达不到中国文学的老师俄罗斯文学的那种标志性“痛苦”的层级。这种苦涩和成名后侃侃而谈的光鲜嫁接在一起,和坐在骄车里站在讲台上的意气风发不自然的形成了一股苦尽甘来的农民企业家式成功投射,不知是不是代表了摄影机某种潜意识里的映照关系。影片中展现的上一辈作家对生活之苦的反刍和在影片中缺席的下一辈作家对精神之苦的呻吟构成了中国严肃文学的一幅尴尬对镜自画肖像。这幅肖像中的人几乎都不具备感知肉身之外的世界的能力,只有审视自己肉身伤疤的目光。如此精心雕琢修饰的画面在科长的电影里也可以拔得头筹了。

  • 别错过2020-02-22

    Berlinal Special 内容太琐碎了,不怎么紧密每一章都像独立短篇,有感情朗读课文蛮出戏,配音确实有点“抽象”。 但是蛮幸运买到的有映后的票,听导演聊了聊对这个电影对文学对音乐和对中国社会的浅谈,最有意思的是,出来能听到大家还在聊,真的是电影节好美妙的地方。 有这样的电影真好,有这样的导演真好。

  • trockenezweige2020-02-22

    首映到晚了,结果坐导演旁边看的:)

  • Le Onde2021-09-19

    开头那位忘了哪位作家的女儿的采访好难受,那种语气,巨像我一个烦人的亲戚,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好多文人的儿女光在镜头前或者书里谈谈自己的父母满足一些人的窥私欲就可以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吃喝不愁享受光环了。

  • 霄申克的寄存器2020-02-22

    说着“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余华,也说过“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审查制度,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审查还是没有通过。我不再钦佩张艺谋,我钦佩审查制度。” #Berlinale2020

  • Sid2020-02-22

    柏林电影节现场观感太棒了,科长最后还有问答环节。太散文了,太美了,太平静了。

  • 甜水园子温2020-02-22

    Berlinale 主题不清晰,感觉科长最初是想拍吕梁文学季,拍着拍着素材差强人意不小心跑偏了。余华的段落笑声此起彼伏,疯狂贡献神吐槽和金句,还随口贡献了影片名称。只看过《活着》,也不熟贾平凹和梁鸿,不认识马烽的观众看这个应该体验挺差的。之前还幻想过能在柏林看到涛,结果连影片里都见不到,不开心!

  • 柠檬水露2020-02-21

    一个村庄的文学 = 一个中国的文学。余华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就可以讲两个小时; 梁鸿的部分有触动中国人共同记忆的真挚情感。她儿子对姥爷的问题切实地戳中了我,是年轻一代对历经艰辛的祖辈的惋惜。片名出现得恰到好处,从农村看中国,看世界; 从海水还是黄色的部分向外面的世界游出去,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Methy2020-11-05

    倒是不难看,但是没搞明白怎么选的这三个人组成一条文学史的脉络。贾导特征式的镜头平均地扫过人民们平均的脸,给人一种平均的社会主义想象。

  • 牛肉粉.cpp2020-02-22

    五星感情分。作为一个武汉人我这个时候被乡土情结一击就倒。然而贾导说游到海水变蓝是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我却是无论如何无法这样乐观的,我胆小懦弱又自私,只能一直游一直游,远离这一代又一代不休止地折磨着这片土地的荒谬。

  • 童话2021-09-19

    三星 两星给余华,余华真的太会讲故事了。以及余华最后的点题。贾导难得拍一次这么散文诗意的镜头。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游不到的,但是仍有一种动力驱使向前游,这就是时代的力量。 最最最尴尬的就是每次都要配一段作家写的话,然后读出来,配上那些镜头,真的尴尬坏了,我人都给看懵了。

  • 珠我好运2021-09-19

    希望能看到余华老师聊天2小时的片,太好玩了。

  • 胤祥2020-02-22

    #70th Berlinale# Berlinale Special.去年平遥电影节期间预告片循环洗脑播放到能背下来,所以里面贾平凹、余华那几句剪进预告片里的台词一出,竟有遇见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之感。看了片子就知道为什么改名,因为这部片本身显然是吕梁文学季的附属产品,科长拍之前很可能都没怎么想好结构,最后拍成了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作家”这么一个成品。影片从山西贾家庄起笔后转到西安、海盐和邓州,格局不小,也有很多佳句,余华的段落相当之精彩。赵涛老师虽未出镜但担任监制。

  • 苦者裄2021-09-19

    有人说诗朗诵太刻意做作,我恰恰觉得那样突兀不自然的朗诵才更真实,生活中的人都不是朗诵家,真实的人口读出不真实的美妙文章,这样的刻意是很恰当的。

  • 伪文青2020-03-10

    无论好坏,都是五星,就因为他还记得那些逝去的东西。很欣赏贾樟柯的一点就是拍“逝去”,逝去的县城,逝去的三峡,逝去的文学,逝去的土地。他的影像能穿越时空,带你感受时代变迁下的中国。

  • 谋杀游戏机2020-10-18

    贾樟柯第三部口述历史群像纪录片。本以为就是一部采访影像,看完18个章节的错落编排才发觉,它或许是贾樟柯视野最广、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通过5060乃至00后的讲述,透视整个中国的现代发展史。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饥荒年代到经济腾飞,从个人/家庭记忆到集体记忆...一开始节奏迟缓深沉,口音听不太懂,到最后在北京长大的男孩已经不太会河南话,表达方式也比较现代。口述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或许因为讲述主体都是作家,他们的表达天然带有感性和浪漫。最典型就是余华那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美,余韵无穷,也难怪被拿来做了片名。听说贾家庄现在挺文艺的,片中请村民念的诗倒也别有风味。余华老师真是太好玩了,人豁达又有趣,讲述节奏也很好,从他一开口观众就开始笑个不停,强烈推荐余华老师参加下届脱口秀大会。

  • #mifepristone#2021-09-16

    大象点映 @ 影城。印象深刻的是余华和梁鸿,前者的幽默感染力极强,很难想象出他是写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类作品的人,不过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乐观里也许都藏着深深的苦难;后者则能感受到生活在她身上留下的浓厚印记:提起母亲和姐姐便想落泪,我也差点跟着流泪,生活有时让人如此委屈,委屈到仅仅开口都是那么困难。(贾平凹这种人真是爹味浓厚,眼神也不想给。)从贾家庄开始,以章回式逐渐铺陈开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缩影,多少中国人的命运和村庄紧紧相连,片尾余华那段话真动人,也是本片片名出处,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我们徜徉其中,向前游去,直到一切变得豁然开朗...

  • 一口大井子2020-11-07

    低于预期,与其作为“贾樟柯作品”,不如将其归为“吕梁文学季”的相关产品来看,原片名《一个村庄的文学》显然更加合适,主要就是对三位作家的访谈,拍法太像电视节目了,没有任何新意,余华的部分是全场最佳,可惜蜻蜓点水式地提及文革,又触及不到任何深层次内容,似乎那句“只要能让我出版我就可以从头到尾光明”说的也是现在的科长。

  • 双人余六日2021-09-19

    死亡是凉爽的夏夜 电影是文字的死而复生

  • 大奇特(Grinch)2020-10-19

    只看余华就够了,余华值得单独出一个纪录片

  • LOOK2021-04-04

    找一帮作家狂聊个人的翻身成功学,很难理解科长干这件事的初衷是啥

  • 西楼尘2020-10-29

    余华对死亡的感受是太平间里的凉爽,贾平凹对疾病的感受是感冒针头的痛觉,梁鸿对人情的感受是父亲口碑由盛到衰的转变。王亦梁已经不太会说河南话,但语言的记忆早已根植于基因。我们生在哪里,一半就已经死在那里。出名就是有了约稿函,出嫁就是为家族牺牲,一直往蓝色里游,就是往那生生血地里回溯。

  • Lycidas2020-02-20

    Berlinale Special 非常敷衍,结构诡异,开头30分钟跟后面的采访严重脱节,看来是资本影响。也就余华还比较有趣,但讲的也是万年老段子。摆拍读书和强行给汾阳安上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和烂大街歌剧唱段也是毫无品位可言的故作姿态。假优衣库logo高亮。

  • 木卫二2020-10-18

    由贾家庄和吕梁文学季,引出共和国文学三位代表人物的访谈录。序幕的老者讲述,由于语速零碎,关键词提炼,会感到较为难以进入,但中段余华的文学初登场,梁鸿提供的感性讲述都相当动人(尤其是姐姐读信),以食粮饥饿和文学收获做一个时代对证,来处与归途,皆为村庄故土。

  • 偏时差2020-05-03

    结构有点勉强,感觉好像本来想拍贾家村文学的,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或者是那个吕梁文学季没拍到太多东西,于是素材不够,就又去了东拼西凑补了一些……要不是看介绍我也没感觉到采访人物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最喜欢的大概是片名,片名是余华说的,余华好有趣,还不如只拍他一个人的纪录片可能还更精彩些。如果是我,大概会取名叫《回老家》哈哈哈。梁鸿和科长前几天的访问对谈比片子精彩。

  • 牛奶的奶2021-09-04

    余华的段落极好,他的情绪、他的经历、他的一切似乎都是温柔的。贾平凹部分最劣,农村企业家的精神头扑面而来,开篇和女儿的谈话又透露着一股大腹便便的恶臭。//吕梁文学季的番外,本就是随意之作,更像贾樟柯的镜头随笔。

  • 嘟嘟熊之父2021-09-23

    如果说从前的科长是俯伏在地刨开泥土寻找根在何处,如今的科长则是躺在吊床上啃着果实怀念根的模样。老人、农民、乡亲的脸属于品牌的Logo,文人的嘘唏为其站台,终落脚于我们要归功这个满目疮痍的时代成就了所谓“乡愁”。前有《北京文学》报销车费邀请余华赴京改稿,现有“吕梁文学季”节省经费聚齐名人排队街采。最夸张的是梁鸿大姐读信和撺掇儿子用方言自我介绍两段,我仿佛看到了董卿的脸在摄影机背后泪水涟涟。

  • 爆爆2020-10-19

    如果有一天我能侃侃而谈我的母亲,我的情感也淡下去了

  • 顗礼2021-09-21

    梁鸿和余华的部分单拎出来可以给五星

  • 奇爱博士2020-10-18

    影片最后一个章节,余华道出了片名的意义:在他的阅读经验中,海水总是蓝的。——其实无法精准地定义这部贾樟柯导演的新作是“口述历史”或“文学纪录片”,它更多地着眼于通过文学关照农村与土地的真实图景,将客观的时间线索与主观的生活性主题交织。抛开这些“作家”的外壳,让他们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成长经验、家庭往事、以及可爱的回忆(余华的叙述部分在平遥影展现场又屡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分享他们与普通人民一同度过的饥饿、穷苦。在放映结束的交流现场,梁鸿女士说她觉得十分荣幸成为万千面孔中的一部分。这是影片具有的最为动人的力量。记录农村、记住历史的声音仅仅只是这部影片使命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在于,它映照出每一个我们的原点。即便新时代的我们,城市的生活经验已经成为习惯,但乡土,依旧是我们的“血地”。

  • 王大根2021-09-25

    没有出现挥舞着白纱的赵涛就是最大的胜利

  • 袁长庚2021-09-22

    乡愁已经成为新时期的精神色情,成功者层层把玩包浆,乡已然木乃伊化(也只有女性视角能假借着对某种晦暗伦理叙事的重述而部分解放它)。贾平凹一段尤为恶心。中国作家群很少有人能经得住镜头抵近观察,也是邪了门儿了。

  • 剃刀头2020-02-21

    贾樟柯这个弄得也太敷衍了,比《海上传奇》差太多了。

  • 枝一.。2020-02-22

    电影整体而言是抽象的,细节却很丰富。许多镜头停留在人脸情绪与行为的刻画上——这是真实而被我们忽略的人生,而我们几乎很难正视它。这样的设计至少我很喜欢,也很触动人心。余华实在是太幽默,逻辑又十分清晰,殡仪馆的洁净与对“happy ending”的追求深刻而讽刺。在他戏谑着说出的死亡,生存,快乐,悲伤的标签激烈冲撞着彼此,搅动着真实而复杂的人的情绪。最后对梁鸿儿子的采访有很明确的时代割裂感:远离乡土的年轻一代,与被割裂的空白的历史,该用什么去铭记?被时代漩涡裹挟而顺流的人,是否能游到海水变蓝的那一天?

  • Placebo2021-09-19

    这种摆拍真的很尴尬,整个片子都透露出一种中年男人在酒桌上侃侃而谈自己成功的不易与心酸。越想越恶心,整个片子最好的是名字

  • 亚历克塞2021-09-20

    直到贾平凹出场,说了几句我不爱听的话,我立马就离场了。

  • 划船出海2021-09-12

    5 想说真的太糟糕了。没主线,东拼西凑的素材,还有莫名其妙的人出来读诗。不如好好拍一个人,要是没有余华,基本没有看的价值。 最后的梁鸿部分简直如坐针毡,然后就是影院的空调太冷了……后悔花这个钱,就算见到了贾樟柯也不值。

  • 三千岁2021-08-08

    从“吃饭”到“收获”,从垂垂老翁到中学孩子,海水的确是蓝的,只需奋力游一程。老中青三代重点讲述,时间的跨度有了,具体呈现不过是类似于个人简介的素材,如同结尾孩子介绍那般尴尬。选梁鸿多少有些跑偏,拉儿子出镜充当了一把工具性角色。70年代作家一大把,哪一个拉出来不比梁鸿有代表性。十几个小标题完全是掩饰尴尬的存在,将讲述者生硬割裂开,再用看似闲笔的外部景观填充。整体上既不文学,又不诗意,夹生了。

  • 迷宫werewolf2020-11-14

    评论同NanSLi,商业化后的贾樟柯逐渐谄媚。

  • CMpunk2021-09-19

    贾樟柯在这一部完全展现了他如今脱离乡土社会演变成为一个文化名人的过程,从骨子里渗出来的文化优越感,贾平凹教育女儿时候说的不要把生活诗化属于是可以把贾樟柯拿来当反面教材了,老百姓总之都是为作家们进行诗朗诵的工具,在挂满滤镜展示完大麦黄土农舍溪流之后留下一点接地气的证据,处处阳光普照莺歌燕舞偶尔插入火车轰鸣手机叮咚以显示其矫饰已久的“自反”,到最后还得夸导演真厉害能请来这么多人给他办的文学季站台,每个人将几个小故事给你像章回文学一样假模假式分好了章节,快速的剪辑与多种素材的油腻拼贴里让大家找到国际大导演作者性的存在,讲几句文艺青年和外国媒体最爱听的时代故事就可以交差了,现在的贾樟柯挺像《天注定》里从私人飞机下来的县长,鲜花掌声闪光灯,就是看不到他脚步后头老百姓挨得巴掌,只记得教唆北京人说河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