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瑞典8.7分爱情《呼喊与细语》BD1080p.中文字幕


呼喊与细语海报

名称:呼喊与细语

别名:哭泣与低诉 / 哭泣与耳语 / 呼喊与低语 / 在细雨中呼喊 / 哭泣与呢喃 / Cries and Whispers

主演:安德斯·埃克 / 厄兰·约瑟夫森 / 丽芙·乌曼 / 莱娜·贝格曼 / Miles·Jonn-Dalton / Georg·Årlin / 英格玛·伯格曼 / 赫宁·莫里岑 / 英加·吉尔 / 英格丽·图林 / Ingrid·Bergman / 拉尔斯-奥弗·卡尔贝里 / 卡莉·西尔万 / 哈里特·安德森 / Rossana·Mariano / Ingrid·Sandell / Malin·Gjörup / 林·乌尔曼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地区:瑞典

年份:1972

语言:瑞典语

时长:91分钟

呼喊与细语剧情介绍

艾格尼丝(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饰)、玛丽亚(丽芙·乌曼 Liv Ullmann饰)和卡琳(英格里德·图林 Ingrid Thulin饰)虽然是三姊妹,各人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艾格尼丝身患绝症,生命将近,守护在她身边的是女仆安娜。艾格尼丝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死前妄想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 玛丽亚是最得母亲宠爱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她的感情生活处理的一塌糊涂,在丈夫和情人之间徘徊周旋。她对爱越是拥有,就越是贪婪。 卡琳的生活更是充满压抑。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僵局,令她沉沦于自虐。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呼喊与细语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呼喊与细语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呼喊与细语豆瓣热评

  • 2008-01-15

    九十九分以痛苦否定希望,最后一分钟以希望否定痛苦。

  • 不良生2015-04-26

    怎么可以,将生命拍得这样复杂,绝望,细密,挣扎与丰富。

  • 冰红深蓝2016-04-21

    1.一部倾泻着痛苦、绝望、疏离、圣洁等极端情感并拥有毁灭性力量的电影。2.触目的红:转场,墙纸,窗帘,地毯,白衣女性的四重奏。3.最擅长拍脸的伯格曼:以特写长镜袒露角色的灵魂,同质于[假面]。4.安娜裸身怀抱还魂的阿格尼斯,致敬圣母怜子像。5.晨雾庄园与短暂美好的结尾,钟表滴滴同[野草莓]。(9.5/10)

  • 欢乐分裂2013-11-26

    #重看#“我想留住这一刻,我想,不论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幸福,不会再有比这更美好的了”与《秋日奏鸣曲》在色彩和人物上都有类似之处;每个场景结束以半隐的特写淡出,“幕间”感;绝望的呼喊听来不寒而栗,这种刻骨的冷漠吞噬亲情和拥抱,让每个人都面目可憎,人人都在孤岛上或呼喊或细语。

  • 松针猪2011-06-25

    一部描述冷漠的电影却流露出对温情的渴望,这是它成为悲剧的原因。如针尖般纤细的焦虑在封闭的红色容器内密密繁殖,隔绝彼此,死亡也不能令其动摇

  • 胤祥2012-03-25

    三姐妹,室内剧,红色的意义。伯格曼式特写下的细节:痛苦,撕心裂肺,隔阂与祈祷,回忆。终极问题的回答。可惜年华逝水,旧日时光不可重来。

  • 哪吒男2018-04-16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纯粹通过内在情感而维系亲密关系,有血缘、契约、财产、性交,才有爱。

  • 思阳2008-05-27

    不说那么多,我只想说两点:1). 这片子基本上就是在写我 2).我要重新做人了

  • Cory2013-06-11

    1.几种阐释路径:宗教寓言、女权主义、疾病隐喻、精神分析。2.红色的封闭空间——三姐妹诞自同一子宫。3.四具女体构成两组对立:缺乏母爱的消瘦/宛若圣母的丰腴、袒胸色诱的纵欲/自残下体的禁欲。

  • 哼哼.floweray2018-02-07

    观影感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呼喊与细语,概莫如此。

  • 亚比煞2019-11-25

    那个时代的女人,根本不是人,无论她们看起来多么美丽,优雅,富有,本质上仍然是豢养在华丽动物园中的兽类,无法独立,无处可逃。但内心的渴望是关不住的,捂住嘴巴,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捂住眼睛,就会从紧紧握住的双拳中挣扎出来,直到最后整个人都变成一团烈火,烧伤每一个遇到的人,也烧死烧尽了自己。伯格曼一定见过很多这样的女人,他听见了她们的呼喊和细语,他想替她们说,没有一个生命应该这样活着。

  • 西楼尘2018-04-27

    歇斯底里的呼喊,人生或深或浅太多苦痛;低如蚊呐的细语,生活或明或暗太多秘密。每年家庭聚会,此刻最孤独,成为最可有可无的孩子,想呼喊却呜咽无声;每次情人幽会,此时最焦灼,成为最卑微如土的存在,想细语却痛哭失声。我们出自于同一具子宫,却彼此疏离冷漠。如何让人笃信,这世上还有亲密关系。

  • 九尾黑猫2018-04-22

    天空是油彩般模糊的蓝,呐喊彷徨是疼痛蔓延的红,冷漠恐惧是包裹身体的黑,承受一切的爱是大提琴谱写的白。我们该如何面对丧失和死亡,遗弃与残忍,欲望裙角下的罪过和谎言?谁看到我们的悲伤,也将拥有我们的爱。感激这生命中最遥远的拥抱,最绝望的孤独,最深刻的完美,

  • 任晓雯2008-11-02

    阿尔莫多瓦的高跟鞋,也处理女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比起伯格曼的细腻,就差太远了。

  • 有心打扰2012-10-09

    1.呼喊是恐惧还是虚伪的揭露,细语是亲昵亦是隐藏的伪善;2.呼喊是真心真性情的流露,细语是刻意是温馨的表达;3.隔阂太深太长久,即便红色的血停止流动亦是无法消除;4.温馨时刻的画面出现在死人的日记里,甚是庸人句读之...

  • BurntEmpanada2014-01-16

    每次重看感受到的恐惧都在加深。伯格曼分而析之的冷静几近残忍,但终成“完美”的回溯才更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当意识到唯一无私的女仆安娜亦不过是与三姐妹无异的残片而已时。当然,谁又能说这不是他对人性的宽容。Cries turned into whispers and whispers into cries. Nobody hears, but we get by.

  • 高冷的鸡蛋仔2017-10-31

    伯格曼近乎自然主义地描写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剧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结,为此他必须用唯美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来加以调和,才不至于让人彻底堕入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绝望。

  • [已注销]2018-08-20

    由家庭矛盾引出对基督教信仰的重构,病魔缠身的艾格尼丝正如被捆上十字架的耶稣,耶稣的殉难是为了让信徒重新团结,而艾格尼丝的殉难则是为了填补自己的“信徒”的情感缺失,安娜对艾格尼丝做哺乳之态可以被理解为作为一个普通母亲的安娜充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也可以理解为安娜作为“信徒”被耶稣救赎,填补丧女之痛,而在安娜的哺乳中和对母亲的凝视和触摸,艾格尼丝心中母亲神秘庄严的形象转变成一个和蔼可亲而又无助的形象,而一个傲强如火的卡琳,一个圆滑如水的玛利亚,前者一味想吞噬不让步且不愿被完全暴露,后者一味往低处流并用大地的庄严粉饰自己,这相互矛盾的性格就连“耶稣的复活”也无法被救赎,无法达到一个平衡的位置,由此可见伯格曼此时的宗教观,即救赎是相互的但无法改变和调和人性。结局是耶稣的乌托邦,也是信徒的精神洗礼。

  • Mr. Infamous2017-07-06

    扮演三姐妹的女人,伴随了伯格曼戏里戏外多少年!在这个冷得瘆人的空间里,大片大片的红反像血盆大口,或者血,追捕,又淹没了每个尚未窒息的喉咙。再浓艳,都是腥冷,姐妹间那种和美假象,一旦崩塌,彼此都迫不及待撕下面具张牙舞爪。一个阶级的冷,又更显另一阶级的亲善,且安娜的宗教意味甚浓。

  • HGW XX72018-04-17

    把人性的虚假、冷漠、疏离、脆弱等一层一层的剥给你看,一丝不挂一览无余。试图改善,发现本性如此别假面了;你不爱我,那我伤害自己更伤害你。伯格曼总是在片尾留下一丁点看似美好画面,但我觉得更残酷,不是梦境就是回忆设想,终究不是现实。他给你打了一束光,可是我背对着它已经走完了一生。

  • Panda的阴影2016-04-08

    本应戏剧张力十足的故事,却在伯格曼沉静的镜头语言冷处理之下,而让我观影时颇感闷意。—— 呼喊有时过于频繁而听得有些刺耳,细语虽然绵绵不绝却少有入心之句。—— 庆幸自己此生能如此爱电影,只是再怎么博爱的我也无法爱/喜欢上所有公认的佳作!就如同爱一个人,你无法爱/喜欢他(爱自己)的全部!

  • susanlovesmile2012-06-17

    这是大师伯格曼40年前的作品。爱不是语言,语言都是谎言,爱是触摸和拥抱,被病痛折磨的人更渴望这样的爱。虽然不理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冷冰冰的一群变态人(只有女仆安妮是个正常人),但能理解想摆脱孤独对彼此爱和彼此了解充满渴望的内心。

  • brennteiskalt2015-07-26

    换做博格曼来写[三姐妹],就会是[呼喊与细语]的样子。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对于人生一世的看法是如此悲观,它认为人的幸福增不能以一瞬,而永恒的则是孤寂和谎言、苦痛与折磨。每个角色都过着两重生活,希冀的那个世界永远没人能把它带进现实,无论她们细语或是呼号。博格曼对这种孤独报以悲悯的一瞥。

  • (๑⁼̴̀д⁼̴́๑)2017-10-30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 凉水2014-04-19

    “我想留住这一刻,我想,不论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幸福,不会再有比这更美好的了。”冷漠和疏离延绵成脸上的细纹,凝固成倦怠的冷笑,再延伸进人的灵魂。明明室内布景美得像一个梦,但冷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最好的时光总是在秋日里清澈静寂的天空下。

  • 圆首的秘书2015-04-12

    一部让人不敢标记的电影。真的可以看懂吗?多么私人化的东西。基本可以当恐怖片看。猩红之外就是一片雪白和漆黑。情节空洞到了基本不让人留下任何印象的地步,但特写里人脸上种种无法辨识的复杂情绪足以让人永世不忘。死人复活、表达无能和虚情假意,或生或死都是阴冷和抛弃。伯格曼…

  • 沁云2013-03-21

    有产者的内心风景,被放弃的沟通,上帝的失效,坟墓般的生活,一个阶级的衰落。窗帘、地毯、床单的红,肉体的红,以及每个画面淡出时的红,猩红。绝望的呼喊,只有死神能听见的细语。折服!

  • Jeannels2016-01-02

    第一部彩色伯格曼,舞台剧化的形式之美,红色贯穿全片的溶镜转场,伯格曼在视觉实验上走得相当远;始终冷漠旁观的男性角色,人与人间的隔阂如鲠在喉,往日美好时光不复返,幸好信笺里还留有几缕温存。

  • vivi2014-10-14

    4.5. 一边看一边在想,伯格曼的红跟小津、基耶的红,真是不一样;诱惑、残酷、爱、猜疑、自虐、腹黑、拒绝、接受、包容、虚伪…… 好喜欢Anna这个角色,希望她幸福。2015.5.30. 最爱结尾那一刻。2018.6.21 姐妹,多么可怕的组合。大银幕完美到流泪不止。2021.2.4. 最后呼喊与细语都消失了。

  • TrentChi2013-11-22

    一个字:不懂。看到她动不动对着一个病人袒胸露乳,还有各种隐退到颜料里,我深深感觉到,这,就是所谓文艺!!!好怕自己也文艺了!!看演员们说着梦话,轻微癫狂着,我感觉我的世界都动摇了:这是那个伯格曼吗?如果再加上浮躁,这就是彻底的烂片,好在人装的深沉,给三颗星。

  • 库库尔坎2013-02-05

    看前半段覺得結構十分奇怪 全部讀完之後算是明白了 真真把“貴族”婦女的冷漠和空虛刻畫的深入骨髓 勞動人民安娜/瑪利亞神馬的...不是 你說吧 有些老頭子這一輩子把女人研究這麼透干什麽玩意...有點想打遊戲跟補大河劇了...

  • alain.proust2018-04-21

    #BJIFF2018#通篇人脸大特写屡屡打破第四面墙,从第一个凝视开始便沦陷,她们痛苦呼喊我便哀恸凝噎,她们谵妄细语我便满心抓挠如蚁啮,画面的压迫、声音的共振至臻完美地完成情绪的喷薄,于红色-绿色、室内-室外对比中照见现实-回忆、痛苦-美好的矛盾,整饬中有流转。

  • sirius_flower2020-02-22

    真正的脸电影 除几个片段几乎完全采用了面部大特写 不同于德莱叶的贞德 伯格曼的脸情绪丰富甚至将一切都书写于脸上 正如医生在镜子前对玛丽亚做的面相学解读 全片就是这种完全陷入到人物面部当中的情绪叙述。呼喊所对应的或许不是细语(并听不到)而是充盈的红 一种超越符号所指 甚至延伸意涵的红 这种红从片头开始渗入所有的镜头转接把其对人眼的视觉滞留推进到观众的直觉感受当中 红不再是故事世界的元素也不再是角色的内心(像红色沙漠)而成为了纯直观的还原后的红。生命与光在呼喊的变奏中被编织在一起直至结束熄灭以鬼魂返回萦绕。可能因为过于强大的列维纳斯在场让我区分了这片子和假面、野草莓/另外安娜的圣母画式构图与自带钢琴音乐的属性与虔诚的Agnes高亮了鬼魂的问题 如哈姆雷特一般天主教遗存的异界图景弥漫在新教空气当中

  • Derridager2017-07-29

    重看;大片铺开的红象征着激烈的争执,黑白服饰的又代表着冷漠和拒绝。发病时痛苦呼喊的面部特写一举撕破了伪装,“我从没爱过你”,所以抚摸和拥抱都是妄想。失去了沟通和理解,秋日下的秋千话谈只存在于日记中。

  • 盲忙2012-08-21

    尽管每一个镜头都美的像一幅欲滴的油画,但丝毫无减伯格曼的残忍, 每一秒都在如此的直面死亡、绝望和人性的亲疏。

  • 北回归线2018-03-05

    也就是在触碰到死亡时伯格曼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柔软的情感,不绝的钟声,岿然不动的宅邸,血红色的帷幔,一张脸的一半黑暗一半光明。多主人公的设置让故事极为轻盈而平衡, 诗性的伯格曼也比魔性的他要更大气和慈悲,尼奎斯特的光影美得是那样传神。 - Film Forum (3/3/2018)

  • 河原宏2013-11-09

    每一次镜头的切换都是一次艺术的呼吸

  • 核桃·兰花草2012-01-08

    对人物做出极简交待的封闭情境,全片强烈假定性的明显标记为对声音、色彩和场景的简约化处理——空间之寂静对应“呼喊与细语”;红与白;大量特写。在这种美学取向下,连皱纹都成了一种修饰。假定性的巅峰在于片尾尸体复活的处理。5年后当安哲拍出《猎人》时,很难不假想该片正是他灵感源泉。

  • 晚不安2018-04-17

    伯格曼第一部彩色片,不能不想到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用红色转场,压抑、悲怆。每个人的脸庞在光影流转下显示出意味深长的神情。将弱叙事文本挖掘出前所未有的心灵深度,呈现方式依然是超越现实主义的。最后一场戏最安静,四人在花园小径上散步、荡秋千,却给电影全部的情感力量制造了一个出口。

  • 么什叫定决能不2017-10-20

    只有唯一经历过丧女之痛的Anna才会像Pietà那样以圣母的姿势拥抱一个死人,照料多年的Agnes谁说不是她的另一个女儿。病房门开关的瞬间就像打开又关闭的天堂和地狱的区隔,而Anna正是守门人。通篇的猩红色并没有“人”的温度,病危的亲无法唤醒活死人的知觉。但靠割伤自己获取痛真是又可怜又可笑。

  • #Pekingcat#2018-04-19

    最后十分钟神片,最后十分钟之前我以为导演玩脱了,沉淀一下写长评。

  • 尚在影2018-08-30

    结尾的幽静与自然,这份不安困惑始终牵绊你我,现在再原谅自己,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距离,在伯格曼大师级调度下游刃有余展开。再美好的记忆,也会被时间冲淡。这炫目的色彩打光,像是告诉我们幸福始终都在,真正理解的人又能有多少。唯有一声叹息。

  • 哆啦哆啦2010-11-08

    原来是大师的作品啊!很细腻,表演很到位,但是对于我来说没有那种感同身受,体会不了他们痛苦的挣扎。

  • lcsun2011-10-06

    如片名,整部戏的情感表达就是在悲恸的呼喊与回忆的细语之间游走,伯格曼大师犹如打造艺术品般雕琢这部电影,包括使用大块红、黑、白在美学上构建严谨之美,大量面部特写镜头捕捉演员情感细微之处的表达等等,好牛逼的一片。

  • 仲曰2012-12-22

    四处是代表暴躁与欲望的红,每一名女性为中心剧幕皆伴随着猩红的开场与谢幕。时钟代表时间催促着生命的消亡。无论怎样,我们都曾与最爱的人度过饱满幸福的午后,这就足够了。

  • 本初老儿2018-07-19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也没见到哪部电影的人物特写是这样拍的。特么就好像我以前看过的电影都消失了一样。

  • 安非2013-01-19

    只有在绝对的病痛和绝望之下,才会唤醒曾经依稀珍贵的安逸和美好吧。安娜简直圣母一样的存在。女人的细致和难以捉摸,说白了其实都是自作自受的矫情和拧巴。大红色真是美极了~

  • 早西言2018-08-09

    伯格曼是每部电影都要做些新尝试新突破吧?每一个人的一段回忆只有一场戏却交待了足够的细节和情节,着实厉害,尝试的手法也很大胆,先于秋日奏鸣曲拍摄,唯独二者在人物关系和情节上存在部分相似之处有些可惜。

  • 7012015-02-16

    使人物丧失空间深度的红色叙事。情绪通过色彩浸润所有浮动颗粒,视觉的色彩热烈与心理的无依靠严寒在时间针脚的“踢踏”声中显出阴阳双面。

  • 焚紙樓2018-09-03

    哈姆雷特:「你什麼都沒有看到嗎?」皇后:「什麼都沒有,但這就是我所看到的。」

  • 喵尔摩丝2017-10-25

    每次看伯格曼都有种欧律狄克在回到人间的途中又折返冥界的绝望感。爱人的能力与被爱的权力,都被他一点点从灵魂中抽走,剩下形容枯槁的行尸走肉。从没感觉到红色竟然可以如此压抑,既然你纵容整个世界沉沦,为什么还在结尾留下一线生机?生而为人已然是原罪,不肯宽恕未免太残忍。

  • 有志2018-07-28

    典型伯格曼式的绝望冷漠,对人世亲密关系依旧是残忍的洞察。从《假面》开始,深切地感受到,伯格曼完全把自己的所有痛苦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他电影的角色身上。那痛苦太张扬太赤裸,让人如鲠在喉却又沉迷其中。

  • 芥末蘸酱2010-09-22

    "现在,我能享受这完美的时光,享受好几分钟.我深深地感谢我的生活,它给予了我这么多."伯格曼这部怎么透出了一丝乐观的气味.

  • 松枝清顕2016-12-24

    平安夜前夕观于开往巴黎的夜车。上帝给了我们丰富 以及丰富的痛苦。彩色的伯格曼式室内剧 运镜与转场缓慢而凝重 画面古典艳丽或苍白可怖尽在伯格曼掌控之中。面孔凝固的情感具象在光移影动中隐现 依旧是无效沟通与闭塞情感的母题 却因亲情的切入点更显恐怖。伯格曼仿佛从未曾失手过。

  • 拧腰2018-09-21

    这部画面太精美,好几处甚至很卡拉瓦乔。有意思的是61年的《犹在镜中》、63年的《沉默》和66年《假面》里出现的“病人——健康的人”、封闭的空间、人物角力这样类同的结构又再一次出现。讨论的主题仍然是沟通和话语的失落,仍然有摆不脱的“伯格曼式命题”——对母亲的爱和疏离,对兄弟的憎恨,还有他所谓的“情感敲诈”,以及他孜孜不倦的对上帝的疑问。甚至在细节处“艾格尼丝的复活”这一幕也来源于他十岁被关在停尸房的经历。真正的、我喜欢的伯格曼就存在于这四个女人中,“我不信任任何人,不爱任何人,也不思念任何人”,苛刻、冷漠,而安娜又是他这座密室裂开的缝隙,绝对的温柔。像硬币的两面,牢牢地依附在一起。(我爱他555)

  • 与碟私奔2020-02-23

    大师的导演電影顶礼膜拜吧只配,姊妹之间的故事拍的非常压抑和晦涩(目前没有太好版本)网络公开版本居然删减了。 【重新下载1080p画质截图观看】

  • Annihilator2019-11-03

    【80%】呼喊才是真情,细语只是媚俗。艾格尼斯(渴望爱者),马丽亚(滥用爱者),卡琳(拒绝爱者),安娜(给予爱者)四人的形象被伯格曼从用一种精巧的剧本结构直接暴露在观众面前。每一片段结尾的人物肖像镜头和作为背景音的Whisper、红幕淡出、大特写长镜、镜头运动伴随不断变焦,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极富有特点。最后一场不知是真实还是梦境的死尸还魂,以魔幻现实的视角将每个人物的灵魂再次彻底剖析,令人惊心动魄。而那个美好的清晨中的庄园、草地、秋千、穿白衣的四人并排前行的场景,仅存在于已死之人的日记里。伯格曼的意思是,人类想要重回伊甸园、对彼此敞开心胸的梦想,仅仅只是梦想。